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公示

发布时间:2013-12-03 

我校2012年校级教学成果奖于2012年7月启动,至今已完成院系申报和评选程序。本届成果奖共收到31个院(系)、部处申报成果119项。学校组织专家对申报成果进行了小组初评和大组终评,现拟确定84个项目获2012年校级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20项,一等奖38项,二等奖奖26项。名单详见附件。

本公示有效期为自公示之日起一周。凡对以下名单中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资格有异议者,请与教务处教学改革与质量办公室联系。

 

联系人:丁洁     电话:34206426-802

e-mail: djie@sjtu.edu.cn

 

 

附件: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公示名单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三日

          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公示名单

序号

单位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人

奖次

1

体育系

“体教结合”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毛丽娟、孙麒麟、刘庆广、刘瑾、王坤、董扬、蔡皿、刘冬华、徐持忍、朱凤军 

特等奖

2

教务处、学指委

研究型大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江志斌、郑益慧、朱健、付宇卓、张淑敏、吴益锋、吴静怡、张焰、王敏、杨启

特等奖

3

物理与天文系

课堂教学方法改进与课后教学拓展的研究与实践

胡其图、高景、张小灵、邓晓

特等奖

4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构筑“三融合”型教学平台,培养复合材料创新人才

张荻、范同祥、顾佳俊、吕维洁、苏慧兰、张帆

特等奖

5

医学院

基于PRICE理念以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

黄钢、陆斌杰、张艳萍、梅文瀚、富冀枫、李鸣燕、马骏、张美娇、李佳静、夏蕙

特等奖

6

医学院

模拟平台结合教学病区,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张艳萍、段宝华、张浩、李春红、沈理、黄钢、邵洁、邵莉、李小波、杨云、沈昱仁、李佳静

特等奖

7

上海交通大学

融“知识”、“能力”、“素养”于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张杰、江志斌、朱健、杜朝辉、高捷、郑益慧

特等奖

8

研究生院

创新机制更新举措,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

黄震、杜朝辉、张国栋、苏剑波、樊琳、张勇、习俊通、刘俭、童善保、王敏

特等奖

9

密西根学院

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黄佩森,Vincent Chang,徐凯,李冕,Jason Daida, 孔令逊,张强,马澄斌,Masako Iwamoto, Kwee-Yan Teh

特等奖

10

继续教育学院

东西部高校合作,运用移动学习手段推进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示范应用

申瑞民、黄震、房灵敏、李星、卞利强、王学明、陈泽宇、谢伟凯、桑木旦、周福盛

特等奖

11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注重能力和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环境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

吴旦、李春杰、王文华、孙承兴、胡晓芳、仵彦卿、贾金平、张振家、孔海南、许振明

特等奖

12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基于课程项目的机械设计系列课程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实践

奚立峰、吴静怡、邵华、蒋丹、陈笠

特等奖

13

外国语学院

个性化、网络化和研究性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

胡开宝、常辉、叶菊仙、田艳、宋娜娜

特等奖

14

软件学院

以暑期大型课程设计为抓手,全面提高工程实践教育质量水平

蒋建伟、任锐、庄颖

特等奖

15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赵旭周林、董明、吕巍、唐宁玉

特等奖

16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解决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源动力问题

杨明、王冰、王春香、周越、李柠

特等奖

17

创业学院

构建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

马德秀、徐飞、朱健、赵旭、桑大伟

特等奖

18

研究生院

提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

杜朝辉、张国栋、陈兵、高存功、杨根科、刘明柱、张昆鹏、蒋祖华、蒋建伟、沈捷

特等奖

19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与实践

徐飞、陈业新、高捷、鲁莉、田冰雪、杨西强、关增建、张瑞

特等奖

20

致远学院、教务处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探索

张杰、叶曦、江志斌、蔡申瓯、汪小帆

特等奖

21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可再生能源新生研讨课的创新与实践

王如竹、葛天舒、李勇、李丽、郑燕华、高协、郭晶

一等奖

22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基于质量工程的电类基础教学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实践

张峰、陈洪亮、郑益慧、殳国华、张志刚、张士文

一等奖

23

医学院

国际化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章雅青、张莹、高红、吴觉敏、朱卓非、梅文瀚、徐志晶、胡韵

一等奖

24

媒体与设计学院

跨学科融合、全阶段实践、多导师辅助的新闻传播本科教学实践大平台建设与应用

薛可、张国良、刘念才、杨颉、阎峰、宋苏晨

一等奖

25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多层次、多模式融合协同创新,培养符合国家战略的全球制造与运营领袖人才

周林、董明、吕巍、陈晓荣

一等奖

26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杨启、张维竞、夏利娟、马宁、刘亚东、顾敏童、袁敏

一等奖

27

工程训练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学创新工坊建设

曹其新、张培艳、陆顺寿、吴彪、凤玉明、冷春涛、凌芳

一等奖

28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锐意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全方位建设有特色的“建筑设计及原理(1)”精品课程体系

范文兵、赵冬梅、刘小凯、刘士兴、杜春宇

一等奖

29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适应经济转型的复合型国际化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陈峰、江志斌、奚立峰、潘尔顺、蒋祖华

一等奖

30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在综合性大学开展和推广医学科学素养教育的实践和研究

王莲芸、乔忠东、邵莉、钟鸣、严志强、王朝霞、徐汪节、侯尚伟

一等奖

31

法学院

试办三三制法科特班  探索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季卫东、王先林、张绍谦 杨  力、赵怡冰、周婧景

一等奖

32

学指委

体验式教育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朱健、杜朝辉、王震、陈猛、郑浩、吕江英、任若晗

一等奖

33

医学院

构建基于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的全方位、多维度考试体系

郁松、丁文龙、苗茵、苏懿、蔡菊明、郭晓奎

一等奖

34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检测技术系列实验建设,完善仪器科学与技术科学人才创新训练体系

蔡萍、毕浩然、 姜萍萍、王俊璞、马艺馨

一等奖

35

数学系、研究生院

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建设

李亚纯、王维克、徐恒敏、高存功  陈 兵、张立强 

一等奖

36

医学院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衔接的创新培养模式

富冀枫、陈红专、汤磊、王雄国、邵洁、邵莉、董艳、张伟、陈丽红、方燕

一等奖

37

农业与生物学院

创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陈火英、陆小毛、黄丹枫、孟和、邱江平、蔡润、潘玉春、车生泉、赵大云

一等奖

38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核心问题及关键特征研究与实践

王敏、王浩伟、蔡艳、孙宝德、张逸阳、王俊、陆皓、 李白昭昭、 沈小丹、 叶定剑

一等奖

39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基于国际视野建设热学系列课程及教学团队

吴静怡、黄永华、吴慧英、欧阳华、赵长颖

一等奖

40

化学化工学院

通识核心体系科学模块课程的建设 —化学实验课程的实践和思考

韩莉、陈虹锦、张卫、马荔、章烨  

一等奖

41

法学院

法律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

王先林、刘永沛、叶永禄、李俊明、尚立娜、张晓梅

一等奖

42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施礼”有话》-与大学生的心灵对话

施索华

一等奖

43

医学院

医学影像学多元化教学改革

许建荣、吴华伟、华佳、周滟、朱炯

一等奖

44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瞄准产业技术前沿的与企业密切合作实践应用为核心的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

方向忠、殳国华、刘为、田社平、何浩

一等奖

45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建设创新体系 改革传统体系—材料力学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探索

赵社戌、陶昉敏、孙雁、李红云

一等奖

46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学术报告的听、学、说、做

夏伟梁、童善保、沈琴、刘佳霖、龚海庆、韦建和

一等奖

47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基于区校合作“研究型”社会管理实践基地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胡伟、谢玮、章晓懿、张录法、刘帮成、张濠

一等奖

48

人文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

谢耘耕、杜朝辉

一等奖

49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计算机学科国际化教学与全英文专业探索与实践

伍民友、朱燕民、张丽清、苑波、朱其立、陆佳亮

一等奖

50

航空航天学院

航空航天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余文胜、敬忠良、胡士强、刘洪、葛阳

一等奖

51

数学系

数学类课程国际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李为民、张晓东、戎锋、应文俊、张小群、贺瞿

一等奖

52

外国语学院

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王振华、杨小虎、朱一凡、李琤、任祝景

一等奖

53

继续教育学院

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艺术设计专业内涵建设与应用

山峰、顾惠忠、刘维亚、章晓卿、刘振宇

一等奖

54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工程实践 科学研究 学科交叉型多元化大电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俞勇、张焰、翁惠玉、杨明、周玲玲

一等奖

55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与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蒋丹、赵新明、杨培中、于随然、张洁

一等奖

56

外国语学院

基于语料医学英语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

朱琦、王霏、李秉怡

一等奖

57

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经管类专业建设与实践

王欣荣、甘锋、胡伟、胡海鸥、刘艺

一等奖

58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公司财务》系列课程建设

胡奕明、王惠、 陈欣、郝胜泉、程江

一等奖

59

软件学院

操作系统之哲学原理 (教材)

邹恒明

二等奖

60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依托国际一流实验平台的海洋工程课程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杨建民、肖龙飞、彭涛、李欣、吕海宁

二等奖

61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创新科研对接实验教学机制,推进环境科学与工程特色实验建设

李春杰、孙承兴、迟莉娜、林燕、李佳、瞿赞、袁涛、胡晓芳、于晓娟、冯丽丽

二等奖

62

外国语学院

“连动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美国文明史》课程探索与实践

魏啸飞、王恩铭、王士齐、王哲希 章黉、吴颉、张雪珍、赵学延、李侠、张菁

二等奖

63

学指委

研究型大学课外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建设

徐飞、黄震、朱健、胡昊、赵昕、郑益慧、解志韬、乐金伟、宋续明

二等奖

64

医学院

功能学网络虚拟实验室构建与应用

李稻、殷莲华、沈国舜、冯雪梅、张颖、倪雯雯、刘玮

二等奖

65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先进过程控制教学实践

张卫东

二等奖

66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紧扣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经济分析能力——工程经济学课程建设

徐峰、胡昊、倪安宁、史健勇、宋元斌

二等奖

67

数学系

《矩阵理论与应用》(研究生教材)

张跃辉

二等奖

68

外国语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英语水平考试的开发和实施                         

王宇、丁兴华、何琼、宋娜娜、隋莉、纪小凌、赵勇、王清

二等奖

69

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统考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实践

高万萍、闫高明、吴苓苓

二等奖

70

医学院

儿科PBL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孙锟、薛海虹、钱继红、王廉文、吴洁、陈嫕、袁晓军、沈理笑、陈妍

二等奖

71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凝练精髓、重构体系、拓展内容,探索基于计算思维的通识教育新模式

黄林鹏、姚天昉、陆朝俊、翁惠玉

二等奖

72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创建工程硕士培养的良性运行体系和优质治理保证体系

朱向阳、蒋祖华、夏天娟、王海丽、王德忠

二等奖

73

数学系

以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常微分方程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和实践

张祥、陈贤峰、肖冬梅、于江、唐异垒、张喜平

二等奖

74

媒体与设计学院

手脑并重,技艺结合——艺术教育跨学科教学平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李本乾、李钢、杨柳、陈晓云、苏晓静

二等奖

75

学指委

通识教育实践模块《社会实践》课程建设

徐飞、朱健、王伟明、龚强、陈中润、解志韬、张鹏、乐金伟

二等奖

76

医学院

在诊断学和内科学序贯式双语教学基础上构建多学科整合的PBL全英文教学模式

薛惠平、陈芳源、张晞文、钟喨、金玉华

二等奖

77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多元化发展《材料导论》全英文课程,推行创新人才EAI 3D养成教育

蔡英文、王敏、孔令体           

二等奖

78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紧扣交通实际,引导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兴趣——交通运输专业导论课程建设

孙健、陆键、胡昊、史小宁、彭仲仁

二等奖

79

外国语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英语教改实验班

林燕、沈炎

二等奖

80

研究生院

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胡昊、苏剑波、张立强、刘俭、钟尚科

二等奖

81

医学院

以建标准、立规范为目标的外科临床实践教学

邓漾、费健、史霆、王明亮、郑民华

二等奖

82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大学教学与管理创新模式与绩效

史清华朱喜卓建伟

二等奖

83

微电子学院

集成电路教学实验室建设

付宇卓、王国兴、黄其煜、谢憬、刘婷

二等奖

84

国际教育学院

研究生海外实习项目的实施

李柏令

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