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教代会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7-11-21 

以人为本 制度激励 深化改革 迈向一流

——在六届教代会暨十一届工代会五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张 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2013年度学校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非同寻常的一年。学校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推进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全校上下齐心协力、把握机遇、开拓进取、深化改革,高质量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学校各项核心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

(一)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深化。深入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新增8个“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启动拔尖创新医学和五年制临床医学2个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新增化学专业并首次招生。工业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生物技术、临床医学(长学制)4个专业入选国家重点专业。制定钱学森特班培养方案并首次招生。推进落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八项改革措施,获批教育部博士生招生计划弹性管理改革试点。推出在线“南洋学堂”;作为中国内地第一所高校加盟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并成为其全球百家合作伙伴,首批4门网络公开课程(MOOCs)上线;牵头成立“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全国联盟。

       人才培养质量继续稳步提升。本科招生取得了较好成绩,理科招生分数线在所有省市继续保持全国高校前四名,12省市名列理科前三位;文科总体排名位列全国第四,17个省市名列前三位;医学招生在19个省市名列前十位。研究生生源质量也进一步提高,来自985高校和国家重点学科的生源比例博士生达到68%,硕士生达到61%。完成国家级精品视频课建设8门,新增国家级视频公开课4门、上海市精品课程9门。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提名奖9篇;34篇博士学位论文、26篇硕士学位论文入选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位居上海首位。新增“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15项。加强就业引导,赴国家重要行业及关键领域就业比例55.1%,博士生学术就业比例36.2%,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58.9%。学生在国内外大赛中屡创佳绩,蝉联全国“挑战杯”竞赛冠军并获永久挑战杯,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何志明院士入选中组部顶尖千人计划,为全国高校唯一;新增全职院士2名,双聘院士2名;千人计划入选14名(含外专千人2名);新增“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教学名师1名;青年千人计划入选17名;新增长江学者10人,其中特聘教授7人;新增讲席教授16人、特聘教授43人、特别研究员65人。出台了《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继续实施“新进青年教师启动计划”,推进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和优秀博士毕业生“海外博士后计划”。

(三)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表征学校创新活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再创佳绩,总经费数连续三年居全国高校第一,总项目数、面上项目数、青年基金连续四年居全国高校第一;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以我校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团队共获8项资助,居全国高校前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准立项。机械系统与振动、金属基复合材料、海洋工程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评估,其中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精神疾病和高温材料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首批高校和全国十所“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设施)开放共享”试点高校。积极推进“2011计划”,已重点培育6个协同创新中心。4项成果获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二等奖1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1项成果入选《科学》杂志“2013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国内科技论文和被引数继续双双保持全国高校第一;SCI论文4147篇,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二;四大名刊论文4篇,居全国高校第三;“表现不俗”论文1041篇,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三。文科科研获国家哲社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8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8项。海洋权益与战略研究院、高校学科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建设获上海高校智库立项支持。

(四)学科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

       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取得较好成绩,其中,船舶海洋与工程、机械工程和临床医学3个学科全国排名第一,9个学科排名前三,15个学科排名前五,29个学科排名前十,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1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39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3。3个学科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A类)建设计划。新一轮学科建设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完成对物理系和基础医学院学科发展国际评估。医学院顺利通过上海市教委“十大工程”中期绩效考评,获专家组高度评价。

(五)国际化办学取得重要进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继续推进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南加州大学在公共卫生和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合作;与比利时鲁汶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分别设立联合发展基金,开展科研合作;深化与法国巴黎第五大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等领域的合作。新增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法国总统奥朗德访问我校,发表演讲并为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我校,并与师生互动交流。积极推进学生海外游学计划,本科生海外游学比例为32.92%,研究生国家公派留学152名,海外访学1295人次。12人获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资助,新增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际科研项目资助取得重大突破,“抗结核及艾滋病毒组合药物优化研究临床试验”项目获美国盖茨基金会立项资助。“全球交大(Global SJTU)”国际交流品牌计划成功在英国、澳大利亚举行。

(六)管理与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完成《上海交通大学章程》的修订工作,并提交教育部核准。进一步推进办学质量工程建设,完成学校、院系质量分析报告,初步形成学校质量动态观测体系。形成校部机关管理职能调整与改革方案,逐步落实推进。形成院系综合预算试点方案,7个院系开始试点。研究制定院系公用房产分配原则与面积核定管理办法。积极开展校内科研经费自查,顺利通过教育部科研经费管理检查。建成高性能计算中心和云计算应用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校区综合管理,启动校园专项规划制定。完成全年水电纯支出目标5512万元,并争取到节能专项支持525万元。

       服务社会全面推进。瞄准核心能源装备的关键技术突破,成立燃气轮机研究院;对接海洋强国战略,充分发挥在海洋科学与技术、人文社科等领域的多学科交叉优势,成立海洋研究院。新增浦东校区,推进与浦东新区、张江集团的实质性合作。与云南省正式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深入推进与广西、贵州等的全面合作,与云南大理、郑州等合作共建地方研究院。医学院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积极组织捐赠援建雅安灾区教育事业,附属医院圆满完成雅安地震灾区的救治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七)党建与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改进作风促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主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五个一”为抓手,提炼重点整改举措72项、建章立制56条,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成功举办院长书记专题研讨班、第五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海外研修班。完善院(系)班子选拔配备机制。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工程两活动”。进一步完善“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干部挂职轮岗工作,全年各类挂职或锻炼117人次。

       文化建设呈现新亮点。成功举行117周年校庆大会及系列活动。李政道数字资源中心开通。学生原创话剧《钱学森》首批入选中国科协“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项目,并成功在京公演。校本部、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均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夺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三连冠。完成学校中文主页改版并上线。承担教育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成功举办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推出江泽民学长的《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中国能源问题研究》泰文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等一批学术著作,出版了口述史系列丛书《思源•起航》。提前完成新上院、文治堂等历史建筑修缮。

(八)以人为本,为师生办实事

       扎实推进实事工程建设。增设教职工体检项目,开展教职工体质监测。出资100余万元购置电子胃镜及胃镜清洗中心等医疗仪器设备。扎实做好帮困慰问、医保续保、疗休养等工作。建成学生事务一门式服务大厅,提供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等服务;新增各类奖助学金捐赠650万元。基本完成徐汇和闵行校区无线网络的室内覆盖。新增高清摄像头近百个。新建米饭生产线,完成徐汇校区研究生食堂与闵行校区二餐大楼、清真食堂及四餐、五餐、六餐部分餐厅的改造,新增教工专用餐厅2个,新增西餐厅1个,改造咖啡厅1处,延长食堂服务时间。完成徐汇校区黑色路面1.2万平米,有效改善电信、材料、化工等学院周边环境。新建徐汇校区候车亭,建设闵行校区交通枢纽港,新建停车场7处,完成对4条主要道路的机非分流改造,增设教工班车2辆,优化校内巴士运行路线4个班次。建成同德湖荷花塘、撷英园二期等校园景点,增设休读点10处、休读椅81个。

       各位代表,交通大学是一所有着118周年历史的老学校,1996年在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学长对母校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从那个时刻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成为全体交大人的共同梦想;从那个时刻起,交通大学又一次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时期。从1997年率先进入“211工程”,1998年进入“985工程”,1999年与上海农学院合并,2004年确立了“人才强校”的主战略,2005年和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实现强强合并,大幅度增强了生农医药学科群的实力,到2006年学校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化综合性大学的布局。

       2006年110周年校庆以来,学校处于创建一流大学进程中非常关键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校发展重要的转型阶段。这个转型体现在四个方面:从外延扩张式发展到内涵建设发展;从注重数量指标到数量和质量并重;从国内竞争到国际竞争;最重要的是发展理念的转变,从物本思维到人本思维的转变。经过全体交大人的共同努力,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高质量的快速发展,为率先走出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建设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显现成效。交通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为国家、为世界培养创新型领袖人才。自2008年全面推行“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以来,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搭建并逐步完善了学生成长成才体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本科生生源质量持续提高,教育部委托厦门大学所做的2005-2010年38所985大学招生质量排行榜上,我校在理科和综合排名中都位居第三。研究生生源质量大幅提升,博士生985高校和重点学科的生源比例2013年比2009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硕士生提高了15.1个百分点。人才培养国际化步伐继续推进,本科生海外交流比例2013年比2006年提高22.2个百分点。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目前学生参与比例已达到81.2%。不断提高研究生待遇,博士生的人均奖助学金由2009年的1472元/月增长到2013年的3164元/月。近五年来,共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13篇,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二是人才强校主战略的溢出效应凸显。建设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任务。自2004年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以来,学校师资整体水平稳步提升,队伍结构明显优化,人才竞争力快速增强,有力地支撑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截止到目前,学校共有讲席教授98人、特聘教授181人、特别研究员174人,已经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人才金字塔体系”。师资队伍结构实现了全面优化,过去六年共引进432位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队伍的总数基本保持稳定,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海外博士学位的比例、两院院士、千人计划、973首席科学家、杰青获得者、长江学者等等都有了大幅度增长。同时,新进专业教师中拥有海外博士学位比例高达46.9%,绿色通道共引进290位高层次人才,占新进专任教师总数的44.8%。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青年千人等高层次人才总数在C9高校里名列前茅。

       三是“两个面向”的学术追求已经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追求。中国要实现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大学的科学研究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两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炼人类所面临的根本性科学问题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和人文社会科学问题。在过去几年里,学校继续延续了科学研究经费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2013年是2004年的4.3倍,平均增长率达到17.4%,增幅居C9高校前列。科研经费结构逐步改善,2013年纵向科研经费比例达到60%。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能力增强,2000-2003年共获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项,年均2.3项,落后于C9高校中的六所大学;2004-2007年达到32项,年均增加到8项,与C9高校中发展比较快的几个高校基本持平;2008-2012年达到50项,年均增加到10项,仅次于北大和清华。科研团队作战能力大幅增加,973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总数达44人次,居全国高校前列。国家科学技术奖表现突出,2008-2012年以第一完成单位共获29项,全国排名第二。高水平论文表现不俗,2013年SCI论文数是1996年的65倍;文科论文数是2006年的12倍;2008-2012年的Nature系列论文位居全国高校第四。在世界范围有重大影响的科学突破逐渐显现,2012年、2013年分别有1项成果入选“《科学》世界十大科学突破”。

       四是学科建设对人才成长与科学研究的核心牵引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建设一流的学科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的统计,2014年我校达到全球1%水平的学科数为16个,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12个,增幅在全国高校里排名第一。在工科、理科、生命医学、人文社科四大板块中的大部分学科均进入ESI全球前1%,已经基本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科框架。学科整体实力全面提升,占学校约一半体量的工科的整体水平位列全球50强,理科晋升到全球200强,生命医学位居全球300-400名,人文社科也已在全球大学中进入500强。其中,人文社科是首次晋升全球前1%,其论文总引用率在全国高校里面位居第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学科布局结构进行了优化,把在建的69个学科减为56个,集中力量进行建设。

       五是国际化办学理念得到进一步弘扬。国际化是我校与生俱来的特质,也是学校快速发展的一个优势。近年来,通过实施积极的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一批全球顶尖大学启动多种形式的全面合作;与密西根大学开展新一轮战略合作,交大密西根学院办学成绩斐然,已成为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成功的典范;与普渡大学、海德堡大学等一些有合作基础的世界一流大学,主动扩大和加深合作;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一批在专业领域表现突出的国外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显著成效。

       六是学校管理从经验管理逐步过渡到科学管理的轨道。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文化。2006年起,学校开始实施大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实现“规范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系统管理”的转变,执行力明显加强,目标完成率逐年提高。2007年开始实施规范管理,2009年加强目标管理,2012年实施绩效管理,有效保障了“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截止到目前,“十二五”规划共计38项指标、71项工作,68项工作已落实或正在实施,占总“十二五”规划的95.8%。学校各项工作执行力明显加强,目标管理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学校全年工作目标完成率63.6%,上升到2010年的81.3%,2011年的86.0%,2012年的87.4%,2013年的85.1%。

      七是文化辐射力与影响力不断扩大。近年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建与大学文化建设,各级班子抓谋划、抓关键、抓落实的能力不断提升,增强了全校师生医务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切入点,直面回应师生意见,采取多种措施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效能,取得了初步成效。大力弘扬百年交大的精神文化传统,激发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建成钱学森图书馆,大力宣传钱学森的感人事迹、杰出贡献和崇高品格。推进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S)的建设,完成闵行校区道路、楼宇、湖泊等的命名工作。校本部、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均连续多次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随着在各个方面的努力,学校的社会声誉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各种社会排名中稳居全国前三到前四。与此同时,学校的国际影响也在快速跃升,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从2004年的全球461位上升到2013年的173位,发展速度位居C9高校首位。

       八是师生员工的工作与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为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发展环境,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民生问题,着力推进实事工程,不断完善工作生活条件与环境,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努力使全校师生医务员工感受到自豪感、尊严感与成就感。不断深化校内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教职工薪资水平,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加强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维护教职工的身心健康,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抓好教职工疗休养、体检和学术休假活动等。加强公寓资源管理,创造条件使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师能享受到上海公租房等政策。关注困难教职工和困难学生,不断完善了关怀帮扶机制。

      各位代表,过去各项工作成绩的取得,是全体交大人开拓进取、共同奋斗的结果,凝聚着全体交大人的智慧与心血。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对曾为交通大学发展呕心沥血、尽心竭力的人们表示深深的感谢!感谢老领导及历代交大人的倾心付出,也感谢全校师生医务员工的不懈努力!交通大学过去的成就彰显出全体交大人上下一心、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特质。继往开来之际,我们只有居安思危,务期必成。

      各位代表,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在人才培养质量、学科水平、科学研究质量、学术队伍结构、社会声誉等方面,我们部分关键指标的数量和质量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上海交通大学目前仍处在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发展阶段。同时,学校未来的发展发展尚需破解若干瓶颈问题,比如拔尖学科匮乏和学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培养学生缺乏精英意识,教授投入本科教学工作不足的问题;科研经费增长趋缓,重大项目比例偏低的问题;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够优化,优秀青年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的问题,等等。这些“瓶颈问题”的破解就会成为新的增长点。面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迫切需要我们以更加忧患的意识、更加宏大的视角来思考未来发展之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启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源,率先走出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二、发展思路与策略

       大学因社会而存在,大学存在的价值在于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创新的活力。对于中国,大学的作用更加重要,因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驱动力能否转型为创新驱动。因此,中国的大学一定要成为经济社会转型的创新引擎和源泉。

       根据这样的要求,我们把交通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建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三大创新体系”:要成为社会的创新人才的成长体系,要成为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创新体系,要成为社会的思想文化的创新体系,这三大体系是不是世界一流,就在于它们是不是卓越的三大体系。要想实现建成这样卓越的三大体系的目标,就要实现“三大转变”:在发展模式上要实现从行政主导向学术主导的转变,管理模式上实现从“校办院”向“院办校”的转变,激励方式上实现由学校主导发展向师生自我实现的转变,这三大转变就是未来七年我们主要的工作目标。要想实现这三大转变,我们就要完善以制度激励为主线的大学治理。这就是在今年校领导寒假务虚会讨论形成的“三大体系、三大转变和一条主线”发展理念,也就是未来七年交通大学发展的主要理念。要想实现这样的发展模式,必须进一步深化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依法治校。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就是要面向师生员工这一学校的主体,建立全方位、系统、持续激励创新的制度文化。对教师,激励的主要是教师的尊严感;对学生,激励的主要是学生的自豪感;对管理人员,激励的主要是成就感。

       经过审慎地研究后,我们认为交通大学要想实现202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未来7年主要推进五个方面的发展策略:第一是适度扩大事业规模,第二要持续提高师资质量,第三要大幅提升学术品位,第四要不断完善大学治理,第五要着力加强依法治校。

        一是适度扩大事业规模。要采取适度积极的财务政策,持续推进院系的综合预算改革,逐年提高在职人员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筹建创新主楼、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要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根据测算,按照2020年学校的目标,年财政总收入需要从现在的70多亿实现翻番,达到150亿的规模。因此,要适当地扩大学术队伍的规模,专任教师规模从2900人适度扩大到3200人左右,达到全日制生师比16:1;大幅提高专职科研队伍和博士后规模,达到1600人左右,与专任教师比达到1:2左右。

       二是持续提高师资质量。一方面继续引进高水平的师资,更大力度引进优秀青年人才和大师级的人才。2007年制定的“人才金字塔”的规划目标,第一个时间节点2013年的阶段目标已经实现,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第二个时间节点2020年的目标也提前实现。另外,继续推进师资分类发展改革,提高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的准入门槛,结合院系综合预算改革,加快人才更新。在全校推行学术荣誉体系,今年在条件成熟的院系开始试点推进长聘教职和长聘教轨师资队伍建设,2015年在学校全面启动,2018年实现引进师资发展道路与现有师资发展道路的并轨,实行更加严格的聘期考核制度。

       三是大幅度提升学术品位。科学研究要从单一的个人好奇心驱动,转变成好奇心驱动与使命驱动“双驱动”的模式。在基础科学前沿方面,要瞄准宇宙演化、物质结构、意识本质等方面的根本性科学问题。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要在先进制造、能源科技、海洋科技、材料科技、信息技术、转化医学、农业科技、环境科技、社会科学方面去解决瓶颈性的科技工程问题和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问题。另外,要通过大学文化的建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来培养学生的精英意识,引导学生树立以学术为本位的价值观,追求卓越的人生观。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第一学术职责,要通过对教师做职业规范来实现这个目标。另外,要继续落实与推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推进学术导师制的落实,通过学术导师和师资队伍加强学生的人格养成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培养,大幅度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以及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四是不断完善大学治理。坚持以人为本,以制度激励为主线,努力构建符合世界一流大学发展需求的制度环境。加强学术委员会的学术决策功能,积极倡导学术自由,努力鼓励学术创新,坚定不移地维护学校的学术声誉,树立严谨的学风,完善相应的学术规范。组建专门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对学校各项事业建设与改革的研究和指导作用。最终实现师生医务员工对大学的共同治理。

       五是着力加强依法治校。以依法治校为基础,保障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要落实《上海交通大学章程》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以推进制度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完善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转变机关职能,为学术提供服务。这五个发展策略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环环相扣。

 
三、2014年主要任务

       2014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非常关键的一年,是我校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战略第二阶段任务的关键之年,也是落实未来七年的发展思路和策略的起步之年。做好2014年工作对于学校未来七年发展至关重要。2014年,我们要在完成好年度常规工作的同时,围绕“三大体系、三大转变和一条主线”的关键领域,开拓创新,深化改革,重点做好若干工作。

(一)开拓创新,努力推进五方面关键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推进与招生方式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发挥人才培养特区的溢出效应。实施“致远荣誉计划”,研究制定专门培养方案及配套运行机制,实施学术导师制。工科试点实施按照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与专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继续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建立以学术为本的人才培养文化。

       2.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学术荣誉体系,大力推进学术荣誉体系、长聘教职和长聘教轨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基于学术水平与学术贡献的人才衡量标准,建立现有人才与新进人才“同台竞技、并轨运行”的机制。规范教师基本工作职责,完善人才引进、晋升、考核、薪酬等环节的管理和激励制度。

       3.科研体制改革。完善专职科研队伍政策,加大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力度。建立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培育与评估机制,培育具有“积聚效应”的国际联合实验室,探索“政府-高校-企业”的多边国际合作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地方研究院的作用,加强地方合作科研。完善基于职务发明的知识产权管理及技术转移体系建设。

       4.综合预算改革。对“分类发展改革”成效进行中期检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院系财务综合预算试点,出台试点院系财务综合预算实施细则,建立试点院系综合预算考核与配套机制,进一步推进学校向“院办校”管理模式的过渡。

       5.管理机关改革。进一步明确校部机关职能定位,优化职能配置,提高服务效能。下移管理重心,简政放权,加强为学术服务。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强化部门间协同,充分发挥专项管理委员会的作用。

(二)聚焦质量,重点做好八方面工作

       1. 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术荣誉体系、长聘教职和长聘教轨师资队伍的建设,出台校内教师晋升讲席教授、特聘教授的实施细则。大力推进长聘教轨(特别研究员)制度实施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院系。做好中央和地方的各类校外人才计划的组织申报,特别关注青年千人、青年拔尖和优青的引进与培育。着力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力度。研究出台《教师基本工作规范》,加强聘期考核。进一步规范高层次人才合同管理,完善聘期和中期绩效评估工作。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职务分类晋升实施细则,推进工程与实验室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推进落实专职科研队伍政策,大力推进专职科研博士后队伍建设。

       2. 人才培养。建设“致远荣誉计划”培养体系,推进学术导师制,实施按照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院系本科教学考核标准,全面推行专业自评,试行国内专业认证,试点国际专业评估,健全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推进慕课建设和基于慕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加强一级学科、核心课程、公共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改革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完善质量导向的博士生名额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工作质量工程。建立大学生成长电子档案,探索建立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标准。研究和谋划毕业生就业整体引导和战略布局。加强人才培养支撑条件建设,推进筹建“学生一门式服务中心”大楼。加强学生艺术修养和体育精神培养,举办“2014国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

       3. 科研与学科建设。加大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的力度,推进工科科研团队建设。优化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设置方案,提升学校自主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基于分类的科研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基于职务发明的知识产权管理及技术转移体系,出台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以重大成果为导向的国际联合基金培育、运行与评估体系。加大重大科研项目的策划组织与服务,力争在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科学基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以及科研经费等方面保持全国高校前列。对接教育部“2011计划”,争取实现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零”的突破。推动国家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实质性进展,完成编制项目可研报告和论证评审。推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建设。加大重大科技成果奖的培育和申报力度,力争在国家科技奖项数、SCI、SSCI论文等方面保持全国领先态势。采取有效措施,实现CSSCI论文数量快速提升。高度重视文科基地和智库的申报工作,重点做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申报工作。推进985三期验收工作,完成对学科、平台项目的校内验收和第三方绩效评估。加快新一轮重点建设项目的论证,形成建设方案。全面启动新一轮学科建设计划,推进已启动的学科建设工作。完成对数学系、高级金融学院、历史系的国际评估,启动化学学科第二轮国际评估工作。系统总结过去十年文科建设经验与不足,科学制定未来十年文科发展规划,研究并实施文科发展“科研倍增、压力传递、师资提升、高端引领”四大举措。

       4. 社会服务。成立大企业合作委员会,组建产业技术领域专家组,建立产学研合作基金,建立重点项目全程跟踪机制。重点推进与浦东新区、闵行区、徐汇区、奉贤区等的全面合作,落实与广西、云南、贵州等的战略合作。推进无锡、深圳、云南(大理)等地方研究院建设,探索完善地方研究院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落实定点扶贫云南省洱源县工作。加大专病诊治中心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设。重点推进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虹桥国际医学教育学院的筹建,逐步完善区域性医教研联合体系的架构。

       5. 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拓展与世界顶尖大学和一流大学合作,继续推进与密西根大学的全面合作。积极推进与耶鲁大学在生物医学统计合作、与悉尼大学在转化医学等领域合作。进一步推进与南加州大学在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公共卫生的合作。以Global SJTU 品牌活动为抓手,主动进行海外宣传,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国际影响力。加强全英语授课专业建设,提升海外游学比例,扩大双学位项目数,高质量完成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和博士研究生国外访学计划。成立留学生教育管理指导委员会,完善留学生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依托新成立的留学生发展中心和服务中心,逐步推动学位留学生工作的趋同化管理。推进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培育与建设。加强对国家级重大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的培育。试点做好“上海交通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奉贤区政府-南澳州政府”的四方合作。

       6. 管理与服务。落实校部机关管理职能改革,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全面落实学校综合预算改革方案,出台试点学院财务综合预算实施细则。加快推进质量工程建设,推动质量白皮书常态化。推进各类学术期刊整合与优化,建设期刊服务与管理平台。加强财务规范化建设,初步建立学校财务内控管理体系与框架。多渠道争取办学资源,保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实施适度的积极财政政策。探索建立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和激励等指标体系,提高校办产业的贡献度。修订并实施院系公有用房定额管理办法。继续大力度推进节能减排绿色校园建设,严格控制年度水电纯支出。加强多校区管理,加快研究七宝和法华校区功能定位。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校友联系率和捐赠率。加快推进基建项目建设进程,改善教职工工作环境。在交通、环卫等方面率先引进社会资源,缩小自办后勤的规模。梳理规范校园公共服务,完成快递收发集散中心建设。加强校园商业网点综合治理,规范退出机制。

       7. 大学文化建设。推进教育部网络文化试点及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建设,制定钱学森图书馆2015-2021战略发展规划。完成对外形象整体策划和海外宣传策略,完成校园文化新一轮三年规划并启动建设。做好118周年校庆组织工作,推进120周年校庆筹备。开好2014年教职工运动会。推进师德师风教育,弘扬劳模精神。

       8. 党建与精神文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修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积极推进和规范换届工作,着力优化班子结构。加强二级单位和机关部处之间的轮岗交流。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优秀青年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工作力度,研究完善领导班子和成员的考核评价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培养和输送旗帜性党外代表人士。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着力形成长效机制。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出台我校实施办法。加强党风廉政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将教育警示和监督管理纳入干部队伍常态化体系建设中。加强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管理,推进反对“四风”的长效机制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研究出台公务接待相关管理规定。推进校级安全保障委员会建设,做好安全宣教体系建设、安全生产管理等专项工作。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反应预案,加强对信访工作的协调协同。推进保密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完善保密管理二级制度。

(三)以人为本,积极落实若干实事工程

       今年,学校将进一步改善广大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和生活条件,努力改善校园环境和设施,将积极落实若干实事工程:

一是推进交大附中闵行分校建设,年内争取挂牌并招生;

二是分阶段完成教学楼教师休息室的改造工作,建设闵行校区第五食堂“教工之家”;

三是积极寻求团租、团购住房信息,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方便,降低生活成本;

四是完善东航集团客户购票优惠及平安车险优惠购买与便捷理赔平台;

五是留学生宿舍(桃李苑)竣工,完成闵行校区东三、东四区学生公寓淋浴热水进楼项目,试点直饮水进学生公寓;

六是建成致远游泳健身馆,完成闵行校区南区体育场修缮,加快推进闵行校区东区大草坪慢跑道建设;

七是继续调整餐饮布局,改善就餐环境,完成徐汇校区第二食堂,闵行校区第一、第三餐饮大楼大修改建工作;

八是优化闵行校区交通枢纽港项目运行方案,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

九是整合收发服务,建设校园快递服务集散地,有序规范校园内的快递服务;

十是完成暖春园、涵泽湖等文化景点建设,试点闵行校区楼宇廊道建设,筹建交大园林展览馆,展示交大校园环境建设的历史轨迹和特色景观。

       此外,继续做好大病、意外、住院、妇女等专项医保和“教职工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基金”的参保与理赔工作;进一步健全校院两级工会帮困工作网络,完善对困难教职工帮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做好“十必访”工作;继续做好暑期教职工休息休养和“相聚周末”短途休养工作;提高学生奖助学金资助额度,扩大勤工助学范围等。

       各位代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全体交大人共同的追求与梦想。今天,站立于2014年新的历史节点上,曙光中我们的目标已清晰可见,面对历史的重托,我辈唯有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为早日实现全体交大人的共同梦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