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综合改革整体推进情况

发布时间:2017-11-21 

       结合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交大之路的总体战略构想,2016年推进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搭建好综改的主体框架体系,让制度发挥作用,调动积极性,推动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工作。基本策略是聚焦重点、校院衔接、精准发力。基本要求是厘清责任链条,确保改革落地生根。现代大学治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2016年学校现代大学制度的整体改革方向由结构调整迈向机能整合,具体来说,治理结构改革从治理体系框架建设转向治理体系的耦合,院为实体改革从二级综合预算改革转向协议授权机制,行政机构改革从机构整合与调整转向跨部门流程的整合。

       过去一年,学校进一步跟踪2015年已经启动的50条72项综改任务,进一步推进实施2016年20项综改任务,并对前期的综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1、重点改革项目落实情况

(1)人事制度改革:多维评价制度;博士后政策;长聘教职制度;一门式服务;

       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制度和环境,重视人才情感需求,切实提升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忠诚度和进取心,激发学校事业发展的持续动力。落实中央人才工作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上海交通大学关于深化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的实施意见》,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制度激励,加强人文关怀,激发创新活力,全面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人事制度体系建设。

       分类晋升标准不断丰富。2016年充分贯彻落实“多维发展、多元评价”的精神,建立健全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队伍职务聘任制度。新出台专职教学和专职工程两支队伍加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施办法,安排了稳妥的过渡政策,与长聘体系师资建设政策形成衔接与呼应,切实满足人才发展需求。进一步规范院士、院长特别推荐权,修订并出台《关于赋予院长、院士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特别推荐权的有关规定(修订版)》。

       博士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抓住国家博士后政策的调整时机,出台并实施《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改革后,普通博士后和专职科研博士后双轨合一,提高博士后薪酬待遇,为博士后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发展环境,推进博士后国际化战略。改革引起兄弟院校和社会的重大反响,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11人获国家人社部首次实施的“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获资助人数位居全国第二。

       推进落实长聘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经学院评审推荐、学校长聘教职评审委员会评审、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审定,2016年完成对来自机动、电信、材料、数学、物理的5个首批试点院系的58位教授学校首批长聘体系正教授的聘任。同时,及时总结第一批试点单位长聘教职评聘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指导和协助船建、化工、农生、生医工、经管、法学等6个第二批试点学院制定改革方案,现已进入落实阶段。

       秉持一门式服务理念,提供人才服务体验。想群众所想,提出人事服务改进10大举措:新进人员入校审批周期缩短至一周。取消项目聘用人员续聘审批和聘用方式变更所需的离校重新聘用流程。以充分信任为前提,改善因学历认证和档案转移周期影响报到的问题。为报到教职工准备入校“大礼包”,含预充500元的工作证。修改博士后人性化在站合同。通过落到实处的多种举措,努力为教职工提供便捷、高效、优质和满意的服务。

(2)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院为实体”改革;

       紧紧围绕全面增强院系创新能力的目标,按照责权利对等的基本原则,遵循学校统筹、院为主体的工作思路,积极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2016年遴选了机动学院、电院、物理与天文系、安泰经管学院、外语学院、密西根学院等6个试点学院,采用协议授权模式,切实下放办学权限,将“院为实体”改革推向实质化。加快构建校院共同发展的“动车组”新动力模式,同时着力打造若干高水平交叉学科创新平台,充分激发院系内生发展动力。

       进一步梳理行政管理清单,将改革推进到授权协议的商定和起草阶段。集成校级各项改革政策和举措,着手研究制定了一套权责对等、边界清晰、责任明确、违约负责的“权责清单”;逐步下放经费使用、事项决策等管理权限,实行两级“权责清单”管理;研究调整校部、院系两级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建立目标考核、信誉评价、监督问责机制,为全面铺开“院为实体”改革积累经验;加强学校在“办学方向、目标规划、资源统配、服务支撑、评估监督”等方面的总体统筹。继续支持特区学院在体制和机制上探索实践。

(3)资源配置:院系综合预算改革;

       进行综合预算试点改革,降低校部机关控制的资源配置比例,将财权和事权同步下移。在人才培养和国际化基本发展专项经费下达至9家试点学院的基础上,2016年将该项经费下达扩展至学校所有院系。从过程管理、资金统筹、规范化基础建设、预算精细化编制、信息化建设等四个方面全面推开落实院系综合预算制度。将总额达数亿元的“统筹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经费”直接划拨,学院自筹经费也交由学院结合事业发展计划,自主编制预算,明确资金用途,学校不再进行过多限制。通过实行综合预算管理模式和目标管理方式,院长承担起“微型”校长的职能,“校办院”逐渐向“院办校”转变。强调改革的增量红利,用盘活存量资源的方式,提高学院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活力。同时,职能部门通过加强目标任务考核,监督学院用好每一分钱,并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审核学院的下年度预算。学院高度重视综合预算,树立财务管理新思路,全面发挥财务管理决策对校院资源配置的支持作用。

(4)风险评估机制:内部控制建设改革;

       应对资金来源多渠道、办学模式样化规扩张,经济活动多样化,“院为实体”管理模式的改革放权需要加强监控,资产、招标与采购合同信息系统等方面管理有待加强等学校管理内部需求,按照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的内部控制建设总则,力求达到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规范经济管理制度与流程,强化经济活动信息系统应用与整合,完善经济活动的监督与评价的内部控制建设目标。

       2016年对预决算管理、收支管理、财政专项管理、资产管理等9个模块的业务规范进行集中梳理,通过确定控制目标约254项,梳理现有制度与流程189项,对潜在441个风险点进行重点分析,进而建立了46个风险控制矩阵。建设形成《上海交通大学经济活动内部控制规范》,并出台《上海交通大学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办法》2016年12月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新建和修订制度 38 项,瞄准内控薄弱环节,强化制度保障流程优化,并进一步明晰了部门权限与职责分工,保证不相容岗位离,实现由被动向主转变的内控意识提高。

(5)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在交大”专项改革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工作思路,深化“学在交大”精神内涵,贯彻“院为实体”思路,积极推进本硕博课程体系贯通、培养计划修订、通识教育改革,着力建设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改革举措落在实处,提高办学质量。

       建立了“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自主运行”的校院两级全面质量控制体系。深入推进院系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实施了学校与院系两级教学目标管理。新建立了校行政领导听课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上半年校领导听课共计90门次,发布听课周报12份,反馈院系听课报告5份,反馈任课教师听课意见22份。为了规范教师任课准入机制,在入口上严把质量关,与研究生院、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共同制订《上海交通大学教师任课资格管理条例》,完善教学管理规范。2016年内,密西根学院机械工程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两个本科专业以优异的表现正式通过ABET认证。密西根学院“国际视野、交叉学科、创新为道、质量为本”的核心办学理念得到了评审专家委员会的高度认可。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的“培养好奇心驱动的主动性学习”项目不仅获得所申报类别“Cultivating Curiosity Award(培养好奇心奖)”的铜奖,同时还获得了学科类别的 “Natural Sciences Award(自然科学学科奖)”的铜奖,以好奇心驱动学习的培育未来英才的模式再次得到国际教育的认可。

       鼓励全方位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三个层次的教学项目改革。以ABET专业认证为抓手的专业综合改革,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以课程产出为导向,实现持续改进,同时压缩学分,给予学生更多课外学习时间。ABET认证工作小组正式成立,试点专业已启动相关工作;以量大面广课程为主的课程改革,已通过思想政治“两课”改革方案,正在修订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方案,启动医学院4+4改革等,以使最大范围的学生受益;鼓励所有培养计划内的课程进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改革,如项目式、探究式课程,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过评审,共有61门课程获最终立项,在未来两年内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项目将促进学校课程的全面改革,营造研究氛围,提升教学质量。

       实施本硕博课程体系贯通,培养计划进一步修订。为打破培养层次壁垒,形成各个学科的横向与纵向课程模块群,做好课程整合并降低学分,我校深入推进本硕博课程体系贯通工作。有效运用现有资源,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快课程体系的完善。在六个试点院系完成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目前已初步定稿了本硕博贯通的信息系统。首批试点的4个院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10个专业进一步搭建完善了新的课程体系、撰写了新的课程大纲等,为全面进行培养计划修订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深化宽口径培养,进行通识教育和工程与训练中心改革。完成通识核心课程体系顶层设计,分批验收存量课程,拟将目前的223门课程规模压缩至160余门课程,并根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新设14个课程群,打通修业模块限制,降低通识课程学分要求,新版方案已从2016级新生开设全部施行。推动工程与训练中心改革,建设学生创新中心。2016年,利用我校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契机,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多学科的创新研究能力,对标国际,深化“学生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推进创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新的学生创新中心主要分为“创新工作坊、工程服务中心、讨论实践区”三个板块,将集中更多优势资源建设校级实践教学平台,着力提升学生交叉创新研究能力。

 

2、综合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在全校上下共同努力下,学校办学成绩喜人。学校首次入围泰晤士世界声誉百强大学;在ESI学科排名中,工程学首次实现万分之一学科突破;5项成果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成果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10项成果获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在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获批项目数、经费数继续位列全国第一。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绩突出,立项数和经费数居全国第三。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基建工程正式启动。紧密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李政道研究所获教育部、科技部和上海市正式批准立项,智能制造研究院建设稳步推进,暗物质探测等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取得重要进展。高起点建设新型高端智库,成立国家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