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7-11-22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年和“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年,也是学校喜迎双甲子校庆之年。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学校十次党代会和十届三次全委会议精神,全面深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将迈向整体一流作为努力方向,将激发创新活力作为工作重点,将切实抓好落实作为普遍要求,聚焦质量和内涵,正视问题与差距,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党的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取得新突破。

具体工作要点如下:

一、师资队伍建设

       1.着力推进长聘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以“学校统筹指导,院为主体实施,加强制度保障,分步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长聘体系建设。引导和推动首批试点学院全部完成首次长聘教职岗位评聘工作;总结凝练改革经验,对通过分类发展改革终期评估、条件趋于成熟的院系启动长聘教职改革;对分类发展相对滞后、尚未形成较强学术共同体的院系,探索按学部进行长聘教职评聘改革。修订“特别研究员计划实施办法”“特别副研究员计划实施办法”,建立优秀青年人才“同台竞技”“同轨运行”的体制机制。

       2.持续深化分类发展改革。继续健全有利于各类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推进“多元评价”改革,形成多维度、有衔接的政策体系。加快出台专职教学队伍、工程技术队伍的职务晋升条例;推动文科师资队伍提升计划;进一步加大专职科研队伍的建设力度,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重点细化实验技术队伍的薪酬方案,启动实验技术人才“卓越计划”;建立完善文员队伍发展体系,在岗位设置、准入标准、薪酬体系、考核评价等方面形成一系列配套政策。做好师资队伍分类发展终期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院系启动长聘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制定完成“十三五”人力资源编制规划。

       3.做好高层次人才申报和引进工作。继续做好中央和地方各类人才计划的宣传、组织动员和申报工作,继续保持我校在中央千人、万人计划、长江学者、上海千人方面的领先优势,重点关注青年千人、青年拔尖、青年长江学者等青年人才计划的申报。围绕学校“人才金字塔”的建设目标,创新和完善人才遴选指标体系和科学评价机制,确保人才引进的质量和水平。前瞻布局和谋划人才引进工作,持续加大引进力度;结合院系需求,通过务实管用的方式加强关键岗位优秀人才的重点引进。

 

二、创新人才培养

       4.持续推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建设。进一步聚焦生源质量,推进专业协同招生方案的实施,构建校院合作、院院协作的系统化招生宣传体系。积极推进“学在交大”建设,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梳理院系人才培养体系,试点开展院(系)课程评估和教师授课综合评价;结合长聘制度,明确教师的教学职责;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强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和全校性实践课程建设,探索制定“教学团队管理与考核细则”。加强致远创新研究中心建设,推进工程训练中心综合改革。进一步发挥教学发展中心在教师教学培养中作用,持续深入开展教学工作坊、午餐会、教与学讲坛等活动。通过海外游学等方式重点提升本科毕业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深造的比例。推动“4(致远学院)+4(临床医学)”模式的医学特班培养计划方案建设。推进慕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建设国家级慕课平台及资源共享体系。

       5.深化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课程论文+实践报告+学位论文”的综合评价模式等改革。遴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团队,试点荣誉导师团队计划;建立优秀博士生荣誉计划,鼓励博士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进一步优化硕士生结构,根据学科特点,重新核定硕士研究生培养数及培养结构。

       6.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在120周年校庆、三大典礼、新生第一课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生成长的长时间轴、大数据分析,完善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体系。构建校院两级学业分享和学业辅导中心;进一步夯实奖助学金体系建设,系统推进学业进步奖学金评选,扩大奖学金激励面;做好闵行校区学生一门式服务中心、徐汇校区学生活动与服务中心建设,厘清校内学生服务事项与流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推进“零号湾”建设;完善大实践体系建设,探索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建设;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推动校园思辨文化、读书文化和运动文化。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稳步提升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就业率和获得学术岗位博士毕业生比例。推进思政教师队伍荣誉体系建设,加强思政教师队伍专家化、职业化。

 

三、科研与学科建设

       7.深化大科研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大科研工作体系,形成科研-产研-保密联动机制。全面对接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科技计划,提高重大项目的比例。聚焦重大科学工程、基地平台建设,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培育与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中心,做好材料数字化集成设计、高端制造等中心建设;推进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确保顺利通过第二批协同中心中期检查评估,力争在第三批协同中心认定工作中取得突破。推进军民融合科研工作,加快GF科技创新楼的规划和改建,积极筹建GF科技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战略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军民融合促进中心。推动技术转移并构建成果转化平台,尽快完成并发布学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相关文件。推进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建设和技术平台建设,积极筹建国家转化医学设施协作联盟。

       8.加快文科科研与学科建设。聚集和协同校内外资源,形成学科交叉和协同研究的新格局,打造文科的学术品牌。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突出以结项率为重点的项目中后期服务;高度重视上海市项目申报和奖励评审工作,力争在两年一届的上海市哲社奖评审中取得重要突破;加强文科学科发展调研,制定完善《上海交通大学加快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深化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若干意见》。大力抓好文科教师队伍建设,面向存量激发活力,面向增量提升吸引力;多举措提升文科研究生对学术的贡献度。

       9.深入开展校地合作与社会服务。组织力量全力对接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进李政道研究所、材料基因组、代谢与发育等研究中心建设;积极推动上海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筹建和紫竹创新创业走廊建设;创设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加大与地方科技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培养,开展人才培训;推荐优秀党政干部赴地方挂职。新增与四川省全面战略合作;探索与中央国家单位合作,力争实现点上突破;持续深入与沪内各单位的合作,拓展合作区域。推进精准扶贫,动员各类社会资源深化对口帮扶洱源县。继续深化与大企业的合作,提高学校在行业领域的影响力和贡献度。

       10.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根据国家“双一流”总体方案精神和教育部相关实施细则,完成我校2016-2020年“双一流”建设方案制定和申报工作。启动人才培养与国际化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国际化、支撑条件等在建项目的建设工作。认真做好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工作,力争取得优异成绩。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

       11.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实质性合作。新增世界顶尖大学战略合作伙伴;开拓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在药学和医学卫生方面的合作,继续推进与多伦多大学在航空航天领域开展双硕士学位、博士联合培养等合作;推动与明尼苏达大学在语言认知、体育等领域的合作研究和学生联合培养;开拓与蒙特利尔大学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合作;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展双硕士学位;开拓与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的合作。加强与香港中文大学在战略合作伙伴框架下的合作,重点聚焦数学、机械、人文社科等领域;与香港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高校建立实质性合作机制。

       12.深化国际化内涵建设。进一步强化国际化管理委员会和国际化专家委员会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在学校国际化进程中的指导作用。深入落实对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办学实践的引导和统筹管理;文创学院入驻紫竹国际教育园区。不断加强外专引智工作,制定《上海交通大学外专经费管理办法》。全面加强因公出国(境)审批工作;改进完善留学生签证服务工作。利用U21、Global Tech、AC21、Go8-C9等国际大学联盟平台,增强我校参与国际活动的踊跃度,拓展学生交流机会,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依托“Global SJTU”和“World@SJTU”系列活动,打造学校国际化品牌。

       13.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尝试多渠道的留学生招生形式;制定针对各主要生源国家的招生策略,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建立泰国、越南、蒙古及东欧国家等生源基地。扎实做好国际夏季学期、国际暑期学校、暑期科研实习等品牌项目,提高留学生接收能力;继续建设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进一步完善留学生信息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一门式服务。启动留学生校友会建设,扩大学校影响力。

14.推动国际科研合作深入发展。推进外交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等“一带一路”相关国际合作项目培育与申报;推动建设中国-沙特燃烧联合研究中心。积极组织申报科技部亚非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争取科技部2016年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项目。

 

五、学校管理与服务

       15.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成“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编制和上报工作。加快制定并实施“院为实体”改革方案,与试点院系在人事、财务、资产、人才培养等方面签署授权协议。持续深入推进学校一门式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实质性运行学术委员会,实施学术委员会例会制度。加强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统一校内统计口径。组织完成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药学院的中长期国际评估工作。继续推进学校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完成采购业务、资产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等业务内部控制建设,从制度上完善风险防范。不断健全事业资产管理体系,启动建设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推进公共平台与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工作,持续推进AAALAC实验室认证。健全非学历教育管理体系,制定并实施非学历教育管理办法。积极稳健推进学校“政府集中采购”工作。制定二级教代会实施意见,加强分类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教职工帮扶与服务体系;扩大工会工作的覆盖面,做好非在编人员的入会工作。

       16.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撑建设。加大财务计划与资金统筹力度,逐步建立规划-计划-预算相衔接的管理机制。以120周年校庆为契机,完善校友组织和校友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校友联络率;以众筹和重筹为抓手,发动各院系进一步提升校友捐赠参与度,推动上海、香港、北美三地基金会协同合作,落实若干重大捐赠;完善基金运作方式,保持良好投资收益。深化学校国资国企改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实现校办产业对学校的回馈。

       17.加强校园建设和校区管理。聚焦重大工程,按计划推进理科实验群楼、密西根综合楼、农科创新楼、转化医学中心大楼等已开工建设项目;推动文博大楼、剑川路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年内开工。进一步完善校区管理体制机制,完成继续教育学院进驻长宁校区工作,推进七宝校区功能定位方案实施,研究浦东(张江)校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推动国家医疗和健康科技医学创新园区建设。建立和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加强校园环境的综合治理,重点整治校园部分区域乱停车现象;规范徐汇校区地下车库管理与服务,对闵行、徐汇等校区实行限时停车收费制度。

       18. 做好后勤保障与服务。逐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注重后勤服务软环境建设,进一步提升后勤服务质量。优化水电管理体系,推动与上海电力公司合作兴建11万伏电站,实现稳定的动力保障。推动建设闵行国际会议中心,为师生开展学术交流和重大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六、党建与大学文化建设

       19.加强党的建设。贯彻中央部署,在全体党员中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以党支部为单位、以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以落实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制度为基本依托,推广教职工党支部理论学习试点工作总结出的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推动各级党组织把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出实效;以校院两级中心组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心组理论学习机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信仰信念、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贯彻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着力提高新党员的政治素质;加大在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等群体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构建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加强专兼职组织员队伍建设。做好纪念建党95周年有关工作,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党建研究水平与成果转化实效。进一步提升年度考核的科学化水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统一战线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协助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加强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

       20.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选人用人制度;加强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前瞻性谋划,提升干部配备科学化水平;着力突破制约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瓶颈,探索理顺干部“能上能下”用人机制;注重顶层设计,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干部培养统筹性和规划性; 坚决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进一步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塑造风清气正、纪律严明的履职氛围。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着力办好若干“品牌班”:第9期书记院长培训班、第13期中青班、第5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第15期教职工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及高层次青年人才培训班等。

       21.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做好迎接中央巡视的相关工作,高质量完成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报告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实情况报告,抓好巡视后整改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加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监督检查,着力抓好各项整改任务的落实。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强化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加强办信查案工作;加强学校廉政制度建设,贯彻落实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加强内部审计,完成学校财务预决算审计。

       22.抓实安全稳定工作。进一步推进全校师生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常态化,分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进一步推进技防智能化平台建设,实现校园安防智能一体化。实现全校实验室安全风险源信息化、动态化、等级化管理。重点结合国家对定密责任人体系的法规要求,制定我校GF科研生产定密管理流程及操作办法,建立三级定密责任审核体系并全面执行。通过年度装备质量管理体系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现场监督审核。

       23.提升宣传与大学文化建设。坚定自觉地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要位置,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加强宣传文化思想阵地建设和管理,维护校院政治安全。构建大新闻宣传格局,全面加强外宣和内宣工作,依托全媒体平台,向校内外发出响亮的“交大声音”。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和学科优势,遴选、培育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展现交大人的智慧和力量。找准文明建设定位,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推进校园网络文化体制机制建设,繁荣校园网络文化;继续推进全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专项试点工作,在院系层面培育建设网络文化建设特色项目。召开学校第46届师生运动会,开展第三届教职工文化艺术节,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

       24.有序推进120周年校庆工作。以120周年校庆为契机,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立体式、全方位宣传,提升全校师生医护员工的自豪感与认同感,提升广大校友对母校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重点做好校庆大会、校庆晚会、世代交大人座谈会、一流大学校长论坛、120项科技预测等活动;策划制作高水平纪录片,重建徐汇校区校史馆、闵行校区成果馆;有条不紊地做好环境建设、志愿服务等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