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7-11-22 

       2012年是学校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提高质量、推动转型的突破之年。2012年的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学校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入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努力实现学校各项事业新的跨越。

工作要点具体如下:

一、人才培养

       1、本科教学。稳步提高生源质量,力争17个省市理科招生分数线和11个省市文科招生分数线保持全国前三。加强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新增一批通识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出版一批通识教育优质教材,启动“通识教育名师名课计划”。启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制定,健全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试点并完善本科专业评估方案,着重抓好重点专业建设工作,争取4个专业入选国家重点专业。深入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推进落实卓越医学、农林、法律、新闻与传播等人才培养计划。推进教学资源配置改革,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完善多层次优质课程体系。全面实行“小学期制”,推进实施《学生学业诚信规定》。推进本科生导师制。

进一步探索落实“三位一体”育人理念的人才培养运行与管理模式。

       2、研究生教育。全面落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八项改革举措”,深入推进“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深化招生选拔制度改革,形成多元的选拔考核体系,博士生中“985”高校和重点学科生源比例达到65%,硕士生中比例达到60%。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与培养模式,推进实施连贯式博士生培养,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实施研究生卓越课程计划,建立研究生课程运行监控与评估制度,建设研究生核心公共课程30门,建设一级学科核心课程群25个。试点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评审,获得全国优博论文3~5篇。深化导师动态选聘和考核方式改革,强化博士生导师的聘后管理和评价。

       3、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推进创业学院建设,凝练和总结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争创全国首批创业教育示范基地。探索建设大学生自主性成才和主动性学习体系。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形式,创新日常思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和去功利化教育。加大研究生思政教育力度和学生党员发展力度,继续推进学生党员质量工程。依托“易班”等平台,建设健康生动、互动性强、具有引领性的学生网络成长成才社区。加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联动,新增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00项,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等在学生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等方面的作用。深入开展生涯教育和就业引导工程,毕业生到国家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就业率达到50%。

二、师资队伍

       4、教师分类发展改革。深化师资分类发展改革,完善相应的招聘、晋升和考核机制。继续探讨试行包括科研大团队、实验技术类科研为主型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条例,建立完善适应研究型大学新型科研模式发展需要的多系列晋升渠道,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切实落实年度、聘期分类考核制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学院按学校对分类发展的总体要求认真考核。稳步推进机关管理队伍的分类发展改革,探讨文员制的定位和管理体制。完善各类人员的薪酬制度改革,调整工资结构和发放形式。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大学薪酬激励体系和收入随事业发展稳步增长机制。

       5、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继续秉持“超前布局,提前谋划”的原则,组织好教育部新一轮长江学者的申报工作。继续保持“千人计划”申报的领先态势,做好青年“千人计划”的申报和引进,力争1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5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5人入选上海市千人计划。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海外博士教师比例达到20%。扩大实施特别副研究员计划。完善高层次人才遴选办法以及聘任后的考核与绩效评估体系,加快建立基于水平贡献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教学科研中的引领作用。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配套措施与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政策研究,努力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发挥才能、体现价值的工作环境。

       6、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关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把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实施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育计划,加强领军人才梯队建设。认真实施青年教师人才提升计划、教学能力提升和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加大对青年教师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和支持,继续实施并完善“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和“青年教师科研启动计划”。继续推进青年教师海外培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访问交流超过100人次。研究完善任课教师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机制,并逐步实施对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专属岗位的业务培训工作。

       7、专职科研和博士后队伍建设。加强和完善专职科研人员的相关政策,加大对专职科研团队的支持力度,显著扩大专职科研人员规模。继续研究、调整博士后的相关政策,提升博士后队伍的吸引力,世界名校博士到我校做博士后研究的人数超过20名。启动校内博士后海外访问计划。做好博士后流动站的申请和博士后各类基金的申报工作。

 

三、科研与学科

       8、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对接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 ”,充分整合校内外、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形成“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调整完善科研管理模式,建立“组织、策划、服务、管理”的综合服务和管理体系,正式推出“科技创新论坛”。完善学校知识服务和技术转移政策,建立基地、项目、成果、转移一体化的知识创新与服务体系。健全“国家基地、学院、交叉研究院、支撑型服务中心”四类科研工作和评估体系,进一步理顺和健全国家及省部级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机制。完善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的形成与保障机制,强化重大项目执行过程跟踪管理和质量保证机制。

       9、提高科技水平与质量。努力实现到校科研总经费21亿元,其中满足行业及地区发展重大需求的大项目到校经费力争达到6亿元。在973计划、杰出青年基金、基金委创新群体等国家基础研究项目若干关键指标方面继续保持全国高校前列,力争获得“973”和重大科学计划5~6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8~10项,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20项。保持SCI等论文数量和质量稳定增长,2012年度被SCIE收录论文数3500篇,其中,A+B档论文比例达到35%。高度重视国家和省部级奖的培育、申报、评审的跟踪服务工作。

       10、服务社会。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船舶海洋、航空航天、核电、数字电视、智能电网、高温超导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发挥支撑引领作用。继续拓展落实与省(市)级政府的全面战略合作,推进山东、舟山、深圳、无锡等地方研究院的筹备与建设。加快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技术升级服务。进一步落实区校合作协议,积极推进“沧源路文体一条街”的规划和共建。充分利用附属医院的优质资源,做好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推进继续教育的发展转型,积极面向市场、面向行业和区域举办高质量的非学历教育。

       11、学科与985/211建设。认真做好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的评估工作,力争取得历史性突破。以学科评估为契机,优化学科结构,争取调整压缩3个学科点。全力推进985工程三期建设,重点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和学科创新平台,推进高水平文科建设计划。认真做好211工程三期建设总结验收,切实提高建设项目的完成优良率。

 

四、文科发展

       12、文科学科建设。进一步推动文科学科和基地建设,重点建设若干国家“智库”和社会“思想库”,建成1~2个国家级智库。研究建立学科和基地建设成效的评价体系。实施文科优秀论文奖励计划和优秀人文学术著作出版资助计划。加强《文治堂》、《思想者》和《学者言论》等文集建设。加大马克思主义学科、文史哲等学科的建设力度。

       13、文科科研。大力提升文科学术创新能力,继续保持文科科研经费和省部级以上重大、重点课题的上升趋势,文科到校科研经费突破6000万(其中纵向课题经费2000万),争取获得国家哲社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6项。提高SSCI/A&HCI论文、CSSCI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质量,SSCI、A&HCI论文超过120篇,CSSCI论文 700篇,其中A+B档论文 100篇以上。力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立项建设,努力实现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的突破。科学、合理布局和实施文科“走出去”战略。

 

五、医学院建设

       14、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争取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0人入选上海市千人计划。继续实施“新百人计划”、“青年教师和青年医生能力提升计划”和“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围绕转化医学发展需求,培养一批兼具临床和科研能力的卓越医学人才队伍。

       15、医学院人才培养。稳定招生规模,持续提高生源质量,在沪招生分数线排名前4位。深入落实卓越医生培养计划,推进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大力推进“班导师”工作机制,扩大PBL教学改革的覆盖范围,推进SP(标准化病人)队伍建设。继续加强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深入探讨并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整体方案。加强教学平台和教学示范病区建设,全面推进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示范中心建设。

       16、医学院科研与学科建设。继续保持医学科研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和较快增长态势,力争在纵向科技经费、自然科学基金、高水平论文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到校科研经费超过3亿元,争取 “973”和重大科学计划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4项、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3项、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稳妥推动基础医学学科和公共卫生学科改革,促进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学和临床医学的融合交叉,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超前布局转化医学、生命医学前沿交叉学科,重点建设转化医学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推进“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以“085工程”为牵引,加强战略谋划,推进重大成果的联合申报,全面提升学科内涵建设。认真做好教育部第三轮“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的组织申报工作,争取3个学科排名全国前三。完成基础医学国际评估工作。

       17、附属医院工作。积极打造专职临床科研队伍,逐步建立临床医学研究员岗位。加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做好各附属医院新一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申报工作。加快推进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和专病诊治中心建设。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着力在推动国家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政策制定,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作出新贡献。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

       18、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全面落实已签署的合作协议,推进与剑桥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合作伙伴具体合作项目的商谈、签约及启动。积极拓展国际化办学特区,在办好密西根学院的基础上,加快中法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推进与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马里兰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大学的实质性合作。继续加强在GlobalTech、AC21、U21等国际大学联盟平台上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学校在管理队伍建设、校园保障、人才培养、服务管理等领域的国际化合作。

       19、人才培养国际化。进一步提高学生赴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培养的比例,新增与世界一流大学学历教育合作项目2个,本科生海外游学比例达到35%,研究生海外访学人数超过600人次。新增3个全英语授课专业建设项目,完善全英语课程认定标准并开展认定工作。提高博士生国外访学资助规模和力度,高质量完成好国家公派研究生留学项目和博士研究生国外访学计划。完善留学生奖学金资助体系,吸引世界各地优秀学生来我校攻读学位,努力提升留学生生源质量,实现学位留学生招生总数450人 ,其中欧美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招生数 150人,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招生数150人。探索并突破互授学位体制,鼓励校内、国外学生的双向交流与科研合作,逐步建立出国交流学习效益评价体系。落实教育部“亚洲校园项目”,推进与日本、韩国等的研究生交流及共同培养研究生计划。

       20、国际科研合作。系统总结与密西根大学科研合作经验,深入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研究机构的国际科研合作与协同创新,争取国际科研合作经费达到1亿元。切实加强国际合作研发基地和高水平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与国际知名研发机构成立联合研发中心,并探索建立政府间科技合作渠道。重点支持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申请与举办。加快推进新加坡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和拓展。

 

七、管理与服务

       21、战略规划与管理。认真落实学校“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全面落实《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决定》,构建质量建设监控体系。完成对生命、农生和基础医学等学科的国际评估工作,认真总结院系国际评估工作的经验,积极谋划新一轮的国际评估工作。

       22、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修订《上海交通大学章程》。完善学术委员会的咨询和决策机制。完善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探索完善“院为实体”管理体制,落实校院两级预算体系。全力做好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的国家“试点学院”改革,支持条件成熟的院(系)进行校内试点改革。创新学术组织管理模式,推进落实大电类、大生命等学科群管理的新模式。

       23、可持续财政支持。严格财务预算和管理,控制并适度降低学校行政开支。加强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和经营性资产监管,尽快完成七宝、法华校区功能定位方案。继续推进房产资源统筹,房产收益突破6200万。深化海内外地区校友会建设,力争校友年度捐赠人数和捐赠总额有新的突破,捐赠协议金额达到2.5亿元,到款金额超过2亿元。加强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建设,提高投资回报率。继续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全年水电费用控制在5150万元以内。

       24、数字化大学建设。完成学校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和徐汇校区浩然大厦主机房的升级改造,建成徐汇数据中心。建设高性能计算创新基地。推进全校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整合,深化和扩展校级综合信息统计分析平台。加强校园网的信息安全保障,推进个人云存储服务、新电子邮件系统等重要应用系统的建设和服务。

       25、校园基础建设。完善闵行校区规划与建设,分阶段完成徐汇校区弱电线路入地、水电管网、道路、绿化综合改造。推动李政道图书馆、留学生宿舍(桃李苑)、理科实验楼群等开工建设,继续开展致远游泳馆、船舶水动力实验室、多功能船模拖曳水池建设,确保第六餐饮大楼、智能电网研究中心、凯原法学楼等在建项目完工。加快转化医学中心、引进人才与青年教师公寓、密西根学院楼等的项目设计、报批工作。

       26、后勤保障服务。加大对经营性服务行业的管理和监督力度,继续执行校园经营行业准入退出制度,逐步规范餐饮、零售等生活服务行业并优化布局,加强对学生服务中心等综合性服务场所的重点监管。筹办食品加工中心,确保食品安全。开展能耗大户节能改造试点,研究公共区域水电管理模式。积极开展红十字会和献血工作。

       27、实事工程。确保第六餐饮大楼下半年正式启用。加快教室空调安装步伐。完成部分学生公寓、菁菁堂、光明体育场、网球场和徐汇校区文治堂的改造和整修。积极推动S4公路交大路段声屏障工程开工建设。建设芳香植物实训观赏区和休读点。出台《上海交通大学全民健身计划2012-2016》,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的维护管理,积极开展晨跑、工间操等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增强师生体质。认真做好大病、意外、住院、妇女等专项医保和“教职工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基金”工作,构筑教职工多级多重医疗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学生大病和重大灾害保障基金。进一步做好劳动人事争议和有关纠纷的调解与处理工作,扩大二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小组的试点范围。继续开设法律咨询室无偿为教职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八、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

       28、“创先争优”。以“三工程两活动”,“三大引领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以一流业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创新示范工程”、“支部书记培育工程”、“强基工程”、“主题组织生活”等品牌建设。宣传表彰一批“教学改革”、“科技攻关”、“管理创新”模范典型。认真做好十八大代表推荐提名工作,认真开展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系列活动。

       29、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院系班子选拔配备机制,进一步推进和规范二级单位换届工作。修订并实施《上海交通大学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制定并落实《上海交通大学公开选拔党政管理干部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继续实施优秀管理人员国际培训计划,积极推动干部轮岗交流、挂职锻炼和对外输送,加大管理骨干和青年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制定院长书记、关键岗位管理骨干、青年骨干教师和中青年后备、基层支部书记、党外后备干部等教育培训计划。建设好上海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办好上海、广西等省(市)厅局级干部培训班。加大党外代表人士和党外干部的培养力度。

       30、基层党组织建设。围绕院系综合改革,分类推进“支部建在学科团队”、“支部建在教学团队”、“支部建在管理团队”的组织建设。围绕师资分类发展改革,持续开展“高层次人才凝聚汇聚活动”,加强在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动力和吸引力。

       31、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量化考核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发

挥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联动效应,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大警示教育工作力度,深入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制定实施《院(系)、直属单位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实施办法》、《制度实施保障办法》,大力推进规范管理,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落实预警防控各项措施,拓展事前事中监督预防工作载体。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制定《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工作办法》,加强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

       32、安全稳定工作。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敏感时期和重大活动期间的舆情研判和预案落实,妥善处理各类信访事件,切实保障校园和谐稳定。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推进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加强校园技防系统建设,完成校园电子围栏和院(系)安保系统建设的相关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教育,定期组织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建立完善学校保密工作联动机制,加强各重点单位保密责任落实,做好学校保密资质认证申报的各项准备工作。

       33、大学文化建设。积极提升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与质量,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关注文化软实力建设,完善并落实《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建设行动方案(2012-2016年)》。着力建设以创新为核心的学术文化,加强师德师风和教风学风建设。认真办好116周年校庆和首届国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继续推动学校、二级单位英文主页的建设和维护,全面提升校园英文网站的建设水平。提高学校文化宣传和报道质量,提高在国内主流媒体和国际著名媒体的报道频次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好钱学森图书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弘扬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