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双一流”建设整体情况介绍
发布时间:2018-11-09

上海交通大学从1896年办学至今已跨越三个世纪,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国家“985工程”首批高水平大学之一,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被确定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 “四个服务”,紧紧围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和各项建设改革任务,聚焦问题,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效。

 

一、深化综合改革,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

以“学在交大”“多元评价”“院为实体”三项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持续推进“学在交大”,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在交大的学习“增值”,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贯穿于重点领域改革的推进全过程,坚持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第一职责,把教学投入情况和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晋升和聘期考核的核心指标。深化“目标定位、分类发展、分类考核、绩效薪酬”的“四位一体”的师资分类发展改革,深入实施“多元评价”,建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尽其才的人才多维发展机制。着力落实“院为实体”,全面推动院系综合预算改革,加快推进清单管理方式的协议授权,推进财权与事权的同步下放,形成院校协同发展、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互支撑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切实提升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才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学校各院系的办学活力。

 

二、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推进“学在交大”

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全员育人校园生态。以“立德树人、学在交大”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讨论,凝聚共识,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着力落实教师教书育人第一职责。全面推进“致远荣誉计划”,夯实数理基础,培养创新型领袖人才, 致远学院的“好奇心驱动的主动性学习”项目获得第三届全球“Reimagine Education”教育创新大会“Cultivating Curiosity Award(培养好奇心奖)”和 “Natural Sciences Award (自然科学学科奖)”。设立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自然科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经管试验班等,培养面向未来的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以“新工科”建设带动各学科交叉,重构专业培养计划,改革学生创新中心,进一步推进创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构建了“基础实践训练——交叉创新探究——创新创业教育”一整套完整的课程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和对接国家重大需求、重点行业的能力。通过与密西根大学、巴黎高科、莫斯科航空等一流大学合作办学,组织学生海外学期交换、海外科研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

 

三、坚持需求导向,打造一流学科体系

着力建设学科高峰,结合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进一步加大对若干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学科的建设力度,重点支持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临床医学等学科率先冲击世界一流前列,进一步加快位于国内前列学科的建设步伐,重点支持一批学科跻身世界一流行列,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在ESI的22个学科领域中,工程学多年保持前万分之一, 6个学科进入前千分之一,18个学科进入前百分之一。以优势学科为主干,以特色学科、新兴学科、需求学科为支撑,重点建设17个学科群,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建立需求导向的动态调整机制, 持续优化学科布局结构。2015年以来,学校撤销了14个一级学科学位点,新增3个国家发展急需、影响未来发展的学位点,在建一级学科数由69个缩减至58个,优质学科比例明显提升,工学、理学、生农医药、人文社科四大学科领域发展更加协调。

 

四、对标国际一流,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加强顶层设计,以制度激励为主线,形成持续激发人才内生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制度体系。参照世界一流大学师资聘任标准,通过国际同行评审机制严格把关,持续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以学科发展规划和岗位需求为前提,逐步形成“高端人才按需引进、精准引进,教轨青年人才公开招聘、充分竞争、择优聘任”的人才引进模式。以“同台竞技”“同轨运行”原则为指导,推行长聘教职制度,打造长聘体系核心师资队伍。推进“新进青年教师启动计划”“SMC-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等系列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的落实,为各类人才拓展视野、提升能力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支持和帮助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助力人才成长与国家人才计划的主动对接。高层次人才队伍日益壮大,青年才俊人才辈出,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学校现有两院院士45名,中组部千人计划115名,长江学者特聘和讲座教授共14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4名,青年千人173名,青年拔尖人才20名,长江青年学者29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7名。

 

五、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面向重大需求,促进学术组织重构,鼓励问题导向的探索性研究,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和服务国家决策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及上海“五个中心”、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做出重要贡献。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拥有全世界最先进、完整的海洋研究试验设施群,围绕海洋装备国家“卡脖子”的关键问题,承接国家重大任务,取得丰硕成果,参与研制的蛟吸式挖泥船更被称为南海“造岛神器”。该学科2016年和2018年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全国第一。积极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强强联合共建海洋学院。重点建设激光燃烧诊断、超快中心等校级高水平交叉平台,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打造人工智能跨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人工智能国际研究中心。扎实推进IFSA、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未来媒体网络等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依托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转化医学研究院,设立转化医学交叉基金,进一步提高我校转化医学和医工、医理交叉领域的创新能力。围绕城市、质量、海洋等问题,重点建设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等新型高端智库,努力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社会服务的作用。紧密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重点建设李政道研究所和张江科学园。李政道研究所着眼于21世纪国际公认的最重要科学问题,在粒子与核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量子基础科学3个方向开展重大研究,努力建成国际顶级研究所,聘请麻省理工学院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朗克·维尔切克担任首任所长,已汇聚20余位知名科学家和青年学者,粒子物理方向的PANDAX暗物质直接探测项目连续取得世界领先的探测结果。张江科学园依托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等大科学设施,重点建设“三中心两平台”,开展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争取建成高端研究基地,产生一批原创成果。与临港共建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经费数连续九年保持全国第一,项目数连续两年超过千项。

 

上海交通大学始终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在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进入新时代,学校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部署、新要求,持续深化综合改革,聚焦重点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双一流”建设目标,力争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