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情况介绍
发布时间:2021-12-11

1. 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1)单位取得科技成果的数量总体情况。

专利总数量(个):27721

授权专利数(个):14944

有效专利数(个):8906

当年新增专利数(个):1544

当年新增软件著作权数(个):274

当年发表论文数(个):16081

当年获得奖励个数(个):86

获得奖励情况:2020年度,我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8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共计10项,其中一等奖7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3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1项,沈红斌教授荣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社会力量奖共计25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谭家华教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丁奎岭院士、黄震院士、张志愿院士和陈德昌教授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陈海波教授、李玉阳教授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毕庆贞、李茂岚、项晓刚获第十届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

(2)在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成效和工作经验。

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建设情况:1、学校制度体系建设十九大以来,科技部、教育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出一系列措施。2015年,我校出台《关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成果转化系列文件,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8年,对系列文件进行了修订,形成了“1+1+3+5”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体系,为我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2020年为更好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推进我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制定了文件修订方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列文件按三级文件架构进行起草和修订。同时,为加强成果转化顶层设计与组织策划,2020年6月,我校分别发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议事规则》、《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评审管理办法》,从而完善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科技成果项目评审等管理体系。

2、学校赋权试点改革方案

我校将持续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2020年10月,根据《科技部关于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发区[2020]273号),我校作为教育部7所高校之一入选试点名单,试点期三年。试点内容包括:确定科技成果赋权条件和范围、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管理和服务、建立勤勉尽责机制、加强安全和伦理管理。

3、学校成果转化改革试点方案

为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好激发各方参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结合上海市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2020年10月26日,我校向国家发改委上报《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方案》,提出了四个方面七项成果转化改革举措。11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要求:通过2年试点,形成成熟定型、可复制推广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和模式。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支持下,我校全面启动改革试点工作,大胆探索成果转化机制,打造新格局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的“小岗村”。

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构:从机构的专业化和协同运作方面着手,我校建立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操作、决策等共商机制,形成知识产权信息共享和服务流程机制,从而优质高效地服务于我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通过完善管理组织架构,明确成果转化流程,形成权责清晰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架构。在管理架构设计上,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打通成果管理、成果转化、国资监管等机构壁垒;改变我校知识产权公司的运行机制,将其作为功能性公司进行管理,强化投后管理工作;将技术转移中心的交流功能和大学科技园的培育孵化功能相整合,形成互动工作关系;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抓手,通过培育项目公司和建设平台公司方式,支持校外研究院载体建设,形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创新创业的完整“生态系统”。体制机制和组织机构方面的完善,使科技成果转化决策迅速、执行得力、控制有效、监管明确、协作得当,从而有效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审批流程: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我校形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部门分工协作体系,明确了校内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产研院知识产权办公室负责办理知识产权申请、登记、备案等;产研院技术转移办公室负责知识产权转让、授权许可、作价入股等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及相关合同的审批;校党政办法务室负责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有关合同效力的审核、纠纷解决、诉讼仲裁等法律事项;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形成稳定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人力资源处负责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专业技术职 务聘任、岗位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财务计划处负责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转让、授权许可、作价入股等相关奖酬金的支出以及转化收入的核算。

奖励机制:根据知识产权维护的情况,学校、所属单位、科技成果完成人可按如下比例进行分配和奖励:由我校支付维护费的,现金收益的分配比例为15%:15%:70%;由成果完成人自筹经费维护的,现金收益的分配比例为10%:10%:80%;成果完成人不再自筹经费维护,而由我校统一处置的,现金收益的分配比例为30%:10%:60%;以我校名义将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转化项目,其股权收益分配比例为20%:20%:60%的比例分配。

尽职调查程序:为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决策程序,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决策的合规性,2020年,我校逐步探索开展成果转化项目第三方法律尽职调查工作,计划对教师创业企业阳光化、作价投资等复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法律尽职调查,相关政策文件将于2021年初修订出台。

考核评价体系:借助成果转化改革的东风,我校进一步发挥人才和学科优势,形成运行机制灵活、专业人才集聚、服务能力突出、高水平运行的成果转化生态体系,一是探索建立将从事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知识产权管理运营人员和专业服务人员列入相关职称系列的具体操作规范;二是探索完善突出经济社会贡献、同行评价、师德师风和思想政治、法律规范、国家安全等导向的评价机制;三是探索建立一支懂政策、懂市场、懂技术的复合型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四是探索建立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高水平知识产权管理运营人员和专业服务人才等评价与激励办法。通过试点形成完整的技术转移人才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管理规范。

项目运作流程: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全方位设计、全过程管理、全链条服务”的“三全”管理服务体系。探索形成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成果转化运营管理;国资、法务、人事、财务配套保障的全方位保障体系。建设在线“一门式”全链条服务系统,提高转移转化审批效率,缩短教职工办事时间。采用项目评审制,通过事前专家会审方式,充分发挥专家专业优势,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完善奖酬分配、国资备案、法律事务、人力资源等审核机制。强化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在孵化培育、产学研合作、作价投资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撑功能,形成协调一致的分工协同局面和完整的全链条服务生态。

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制度建设情况: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负责向教育部提交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年度报告,说明学校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数量、实施转化情况以及相关收入分配情况。

(3)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转移队伍情况。

技术转移机构发挥的作用:【重要】我校建立以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产研院”)为主体的、内外资源有机结合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产研院负责我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运行管理,统筹协调上海交大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简称“知产公司”)、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简称“技转中心”)、 上海交大科技园有限公司(简称“科技园”)、地方研究院等共同开展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知产公司作为我校的功能性平台,代持我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或者货币资金投资所形成的股权,做好投中过程服务以及投后管理等工作。上海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全国首批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要负责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的整理、推介和转移,承接企业的科技需求与合作,参与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科技创新平台的设立与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首批、A类(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主要承担成果转化项目的孵化,落地、政策咨询、金融服务等功能。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我校建成智能制造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医疗机器人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中心、海洋装备研究院等上海市新型研发机构,成为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标志性基地。我校在建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地方研究院14家,已经成为促进我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优化地方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引领作用。

单位内部技术转移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但复合型转化人才稀缺,多元化评价激励机制需探索。我校通过兼职聘任、社会培训等方式,基本形成了模式设计、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有了一定数量的技术经纪人和技术经理人。但是,因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涉及的商务活动非常复杂,能够全程提供技术判断、发明披露、价值评估、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的服务人员仍然奇缺。要充分发掘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公司等人才资源,优化人员双向挂职、兼职机制,打造熟悉全链条业务、连接全要素资源的学校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其他成效和经验:2020年我校入选国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基地”,启动“环交大科技园”建设,打造校内外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取得显著成效:累计服务校内人时数72.6万,服务社会人时数45.95万,孵化企业568家,获得各类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奖项40余个,获得千万级以上融资企业40余家,融资总额近10亿元。2020年,上海交大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顺利完成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的审核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