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教代会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7-11-21

抢抓新机遇,发展再加速

——在七届教代会暨十二届工代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张  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2014年度学校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是交通大学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全校上下群策群力、锐意进取、改革创新,若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改革探索上,学校研判形势、谋划全局,制定综合改革方案,成为继清华、北大之后全国第三个综合改革方案获批的高校;作为中国高校的代表,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改革“三步走”的文章,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大学的教育改革经验。在制度建设上,学校章程在C9高校中首家获得教育部核准,为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人才培养上,本科生招生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在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冠军。在科技创新领域,三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获得认定,数量居全国第一;自然科学基金总经费数、总项目数、面上项目数、青年基金项目数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高校第一,重点基金项目数2014年首次跃居全国第一;首个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可研报告通过论证。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致远游泳健身馆和李政道图书馆相继落成开放。具体来讲,主要取得以下令人振奋的成绩:

(一)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坚持“三步走”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引育并举”,开展“分类发展”改革中期检查,启动“双轨制并轨”,师资队伍建设各项人才指标快速增长,大步迈向2020年目标。与2013年相比,2014年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比例增加2.6%,达到82.9%;拥有海外博士学位比例增加2.7%,达到26.7%。新引进两位双聘院士,两院院士总计41人;新增973首席/重大科学计划6人,总计49人;8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入选讲座教授,为学校历史最好成绩,总计129人;新增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总计107人;24人入选上海千人计划,总计109人,继续保持在上海高校中的领先地位;新增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总计37人;新增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总计11个;新增重要国际学术组织Fellow11人,总计68人。

(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人才培养方面,坚持“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员育人,推进致远荣誉计划和工科大平台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果。在2013年管科专业国际认证基础上,今年启动了工科专业国际认证,完成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专业的国际标准认证。新增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建设课程6门。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的同时,国家重点行业就业率超过50%。新增全英语教学认定课程32门;新增交换生项目7个,新增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12项;海外游学比例再创新高,达到38%。留学生教育方面,完成了留学生管理机构调整,出台了留学生教育发展系列政策;学位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2014年留学生新生比2013年增长30%。

(三)科研创新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实现新跨越
       科学研究方面,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好奇心驱动、使命驱动”双力驱动,调整科研激励机制,关注行业影响力和贡献度,形成新的发力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青年基金项目数、面上项目数、项目总数、资助总经费等五项指标保持全国第一,2014年实现重点项目数全国第一。科研经费总额首次突破25亿,达到26.1亿。高水平论文达到4901篇,其中,SCI“表现不俗”论文数为1922篇,同比增加881篇,排名上升一位,位居全国高校第二。IFSA、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未来媒体网络等3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获得认定,成为全国目前获得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数量最多的高校。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评估论证。经过多年国际合作形成的“1+6国际联合体”——“代谢与发育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通过教育部立项建设论证。学科建设方面,以“提升学术品位、提高师资质量、激发内生动力”为核心,聚焦推进分类指导和新一轮学科建设计划,促进内涵式发展。在985工程资金没有划拨的背景下,学校仍全面启动新一轮学科建设,共涉及23个院系的39个学科;研究形成以“科研倍增、压力传递、师资提升、高端引领”为核心的文科未来十年发展规划。2014年,社会科学跻身ESI全球前1%。

(四)服务社会拓展新局面
       社会服务和地方合作的主要思路是“扎根上海、辐射全国”,着重与上海“四区一局”签署了深化合作协议,在沪外开展“两省一县”的合作。2014年,进一步加大了与浦东新区、徐汇区、闵行区、奉贤区、市规土局、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上海地方单位的合作。与云南省共建云南(大理)研究院;与贵州省合作建设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和肿瘤研究所项目;对云南省洱源县的帮扶得到国家肯定,获得“国家定点扶贫先进集体”称号。

(五)国际化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
       国际化办学强调“以我为主、聚焦一流”,推进实质性、分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2014年,成立了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与耶鲁大学合建生物医学统计研究中心;与悉尼大学签署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联盟协议;医学院与渥太华大学医学院联合成立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成为首个中国大学与国外大学共建联合医学院;数学系作为全国仅有的四家单位之一,入选首批“国际化示范学院”建设单位。

(六)多渠道筹集资金取得突破
       多元化筹资对学校的可持续财政收入起到重要作用,学校坚持通过多渠道筹资和厉行节约,保持财政方面收支的平衡。2014年,学校全面启动了捐赠运作、地方合作、房产收益等多元化筹资,在整体财政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全年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80亿元,达到80.66亿元,其中非学历办学收入、捐赠收入、地方合作经费、房产收益等均保持稳步增长。

(七)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扎实推进
       以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和依法治校为理念,不断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进院系综合预算管理试点,在C9高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对《大学章程》的核准。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清理领导小组和委员会、清理院系内设三级机构、研究各级学院管理规范,逐步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持续推进规章制度清理,推动各项行政制度的立、改、废和规范化运作,确认有效规范性文件413件,形成处置方案文件140件。

(八)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富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逐项推进校领导班子整改项目,完成整改落实任务49项,校领导率先大幅缩减办公用房面积,积极推进行政用房资源高效利用。制定《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施意见》,健全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完善院系班子选拔配备机制,推进院系班子换届制度化,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加强干部监督体系建设,明确并强化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与纪委抓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责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进一步加强工青妇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民主监督的作用;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妥善处理各项突发事情。创建并荣获全国文明单位。

 (九)为师生谋利益、办实事
       以人为本,为师生办实事是学校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2014年致远游泳健身馆落成,成为闵行校区第一座拥有室内游泳功能的体育场馆。建成全国唯一一所珍藏了诺贝尔奖章原件的李政道图书馆。与上海市教委、闵行区共建交大附中闵行分校。完成了徐汇校区第二餐饮大楼与闵行校区第三餐饮大楼的大修工程,建成副食品加工中心,完成闵行校区哈乐餐厅、以及第五餐饮大楼的改造工程。铺设完成并启用“包玉刚健步道”(一期),将闵行校区第三餐饮大楼南侧荷花池塘命名为“捭阖塘”,将程及美术馆北侧山坡命名为“宇穹坡”。徐汇校区地下车库建设动工。
       各位代表,改革始终是交通大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2014年,学校以深化改革为主线,全面启动并有效推进五项关键领域的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推行致远荣誉计划和致远计划招生模式,实施工科大平台招生与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建设人才培养质控体系,加强研究生学位留学生培养工作等。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启动学术荣誉体系、长聘教职体系建设,完成分类发展改革中期检查,构建“分类晋升、分类考核、薪酬激励”的多维度人才发展机制等。在科研体制改革上,出台科研激励政策调整方案,规划完善GF科技创新体系,制定新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使用方案,调整横向科研策略及其经费管理办法,完善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等。在综合预算改革上,建立校院两级办学成本核算和财务决策分析机制,出台《关于学院财务综合预算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稳步推进7个试点院系综合预算改革,启动2015年全口径财务综合预算编制等。在机关管理改革上,实现行政管理与行政服务的分离,优化职能配置,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更好地发挥校部机关在学校发展和建设中的作用。
       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是全校师生医护员工齐心协力、辛勤奉献的结果,倾注了全体交大人的智慧和心血。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体师生医护员工,向老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取得的丰硕成果,更加坚定了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信心。但是,我们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比如推进学校管理从“校办院”向“院办校”转变的进展还不够明显;对接和服务国家与上海市重大战略需求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在发挥工科、医学等传统优势以及推动学科交叉等方面还需做出更大努力;学校对教书育人的投入程度距离世界一流大学尚有较大差距,等等。这些都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需要全校上下引起高度重视,形成统一共识,结合当前时代背景,抢抓国家和上海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集全校之力去破解、去攻克。

 

二、新的形势与要求
       百年交大,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因创新而进。历史和实践证明:交通大学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在每个历史关键节点都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当前,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已露出端倪,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上海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我们正处于一个世界快速变化、国家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充满机遇,这些机遇为交通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我们唯有牢牢把握这些机遇,才能以更坚实、更快速的步伐迈向世界一流大学。
       抓发展机遇需要对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在过去的十年里,学校在人事制度、人才培养、科研体制和内部治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奠定了基础。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推行全员合同聘任制,构建人才金字塔体系,建立人才引进高效评价机制,实施师资分类发展改革,推动“双轨制”的设计与融合等。人才培养改革方面,提出了“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计划”和“卓越人才培养系列计划”,开展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动试点学院和特区学院建设等。在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取消发表论文现金奖励,倡导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开展院系发展中长期国际评估,推行学科建设做减法等。在内部治理改革方面,探索医学院发展新模式,加强规范化管理改革,制定实施“交大2020”战略规划,加强学术委员会职能,推动校部机关调整与改革等。这些改革激发了师生创新活力,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学校下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深刻理解当前国家在教育和科技方面的重大的改革布局,主动融入国家和上海的重要发展战略,积极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要紧紧抓住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机遇。2014年,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市“两校一市”为代表的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正式启动。本轮改革将有利于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大事。我们积极对接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战略,认真制定综合改革方案,继“两校一市”后我校的改革方案获国家教改办正式批准。我们的改革方案以制度激励为核心,重点突出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体制等三项关键领域的改革,同时强调实质性国际化办学和资源配置模式改革,更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理念,是学校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认真落实学校综合改革方案,以期在未来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中抢占先机。

       二是要牢牢把握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蕴藏的新机遇。国家正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明确提出要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明确提出科研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重大任务推动科技创新;明确提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科技计划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环节工作;同时明确提出要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公开透明和社会监督。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刻变化,将给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唯有准确理解并牢牢把握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局,顺势而为,才能更大地激发百年交大的创新活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交大人应有的贡献。

       三是要主动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近日,上海市公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明确了上海市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基本思路和主要路径,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集聚度高,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同时提出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集聚和用好各类人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布局重大创新工程和项目的任务举措。未来的上海,将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型体制机制,前瞻性地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工程和产业化项目,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地处上海的全国重点高校,全力服务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学校应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研究出台对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行动方案,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的战略需求中体现一流大学所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各位代表,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攻坚阶段,也是国家继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向2020,我们一定要从世界竞争、国家发展、上海建设的大背景、大格局中科学谋划学校发展,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综合性的学科优势,优化战略布局,加强学科交叉和产业及地方合作,积极对接“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有力支撑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面向2020,我们一定要完成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国家使命,充分发挥“先行优势”,积极稳妥实施改革,更加注重学术权力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注重院系基层的办学活力,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着力建设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争做高教改革的先行者和冲击世界一流的排头兵。
在前不久胜利闭幕的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上,我们提出:到2020年,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在若干权威世界大学排名中跻身百强,形成卓越的创新人才成长体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社会服务支撑体系、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到建校150周年,全面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性奋斗目标。面对这一光荣的使命,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速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

 

三、2015年主要任务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全面启动之年。2015年,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综合改革的主线,抓住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以及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战略机遇,创新创业创一流,再接再厉再出发,向世界一流大学稳步迈进。在完成年度常规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推进综合改革,深化若干领域的关键改革
       1.深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全面梳理各专业培养计划,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致远荣誉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国际标准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体系,完善院系考核指标并与学校资源划拨挂钩,修订各类规范性文件。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内涵;改革研究生招生模式;完善交叉学科、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论证“第二硕士学位”的可行性。健全留学生招生制度,完善学位留学生的培养体系,促进与国际一流高校的双学位项目合作。加强学生思想动态研究,着力提升德育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稳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申报和推动“形势与政策课”试点改革。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学术荣誉体系、长聘教职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制度激励的作用,构建“同台竞技、同轨运行”机制;加快师资队伍分类发展改革,逐项落实分类发展改革中期检查意见,完善人员流动机制。健全各类人才队伍发展机制,重点完善引进标准、晋升通道、薪酬管理等制度,制定多维度的人才发展政策;研究青年教师以在大企业挂职经历代替出国经历作为职称评聘和职级晋升条件的政策。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心下移,进一步下放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自主权,扩大试点院系范围,引导院系围绕“定目标、定标准、定岗位、定规程”的原则推进长聘教职体系建设,在条件成熟的院系先行先试。积极落实综合改革方案相关人事政策,拓展学校用人空间;探索编制规模备案制,根据国家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工资标准、离退休人员待遇等方面的政策调整,探索新一轮学校各类人员薪酬体系、职业年金和职工福利计划,完善相关制度。
       3.深化科研制度改革。搭建人才团队、项目、基地、成果的“正反馈环”,强化过程管理、完善管理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强科技发展战略顶层设计,积极谋划未来科研发展格局;完善科研人才队伍和领军人才培育模式,开展大团队(试点)认定工作;研究各类科研人才的成长规律,加强分类指导、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加强重大科技成果奖的规划、培育、组织,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工作,分类强化校院联动协同工作机制,建立新型的学校-院系科研管理与服务关系;修订并完善管理政策体系,探索科学的评价体系。
       4.深化管理服务改革。进一步明确校部机关职能定位,优化职能配置,提高服务效能。下移管理重心,简政放权,加强对学术和人才培养的服务。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强化部门间协同,充分发挥专项管理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全面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通过调整结构,强化监管,优化运行机制,完善全额预算、差额投入和购买服务三种分类测算并存的资源配置模式;通过改革滞后的管理体制,推进队伍分类发展,实现全行业社会化服务转制以及通过引进市场化的竞争格局等三个渐进性的阶段突破,真正实现“管办分离”,“一甲多乙”的后勤管理与服务格局,为师生提供安全可靠、基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公益性与商业化各取所需的大后勤服务保障,为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增添新的内涵。

(二)抢抓发展新机遇,着力推进影响全局的重点工作
       1.稳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完成首批校内人员晋升讲席教授、特聘教授等长聘教职的评审工作。继续做好中央和地方各类人才计划的组织申报工作,特别关注“三青”(国家青年千人、青年拔尖和优青)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完善支持高层次人才发展的制度保障,加大支持优秀青年人才的政策力度。严格实施青年教师首聘期协议政策和两聘期后“非升即转,非升即走”的政策。完善聘用机制,加强专职科研力量,逐步形成一支具备一定规模的优秀专职科研队伍,支撑学校高水平科研工作;完善工程、实验等系列技术支撑队伍的聘用、考核、晋升等政策;完善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机制,进一步研究文员的相关政策和待遇。
       2.坚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落实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试点方案,力争本科生源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高校前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体系;探索并逐步建立按学科大类招生及平台培养的新模式,启动生命与环境大平台的招生与培养工作,启动医科生致远荣誉计划;积极推动本硕博课程贯通,建立高中、本科、研究生一体化课程体系;完成密西根学院ABET认证和自动化专业认证工作;试点课程评估,完善学生评教系统;强化教学发展中心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激发教学兴趣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提高研究生中硕博连读、直博和申请制入学的比例,按学科门类制定“博士优质生源标准”;调整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生规模;提高免试直升比例,优化奖学金对研究生自主招生的调节作用;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全力推动本硕博课程体系的贯通;建立全面合理的评教体系,完善全英文课程建设,推进外语课程教学改革,建立跨学院选课机制;完善学位论文要求,规范过程管理,建立分流淘汰补偿机制;试点论文指导委员会,实施预答辩公开,推进博士学位论文国际评审和答辩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夯实大德育体系,建立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体系,更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建设名师德育工作室,吸引专业名师参与德育工作;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强化学生学风、班风建设,推动实践育人制度化、常态化;加强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与孵化体系建设,推动“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加强对学生成长的大数据分析和规律研究;加强学生生涯教育和就业引导,不断优化毕业生就业布局,提升就业质量,建立和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
       3.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学科交叉基地平台体系,扎实推进已获国家认定的三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培育“系统生物医学”等新的协同创新中心,并争取认定;布局新增国家及省部级基地,提升现有科研创新基地发展的层次和内涵;完成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项目扩初及概算编制,年内启动建设;策划李政道研究所等重点研发计划;深入推进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建设;规划军民融合GF科研发展,做好“十三五”学校GF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类型指南编制工作,进一步修订完善并优化GF科研管理体系,建立健全GF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科技成果奖的规划、培育、组织,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工作,争取尽早将上海交通大学纳入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完成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申报和启动工作;加强学位点建设,开展学位点合格评估及动态调整工作,实施学科年度报告制度,建立学科信息数据库。启动面向未来的120项新技术预测工作,献礼120周年校庆。推进高水平文科建设,启动并实施文科十年规划(2015—2025)。做好第七届全国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申报组织工作,力争取得佳绩。
       4.夯实校地合作和社会服务。深化产学研校企战略合作,构建多方协同支持的大企业合作支撑体系,建立健全的“校领导挂帅、校院联动、全面对接”的大企业合作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地方研究院建设,加强已有地方研究院的规范管理和实质性建设,探索地方研究院对学校的回馈机制。落实与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方政府及上海各区县已有的合作协议,深化与对口单位的合作,推动职能部门、院系、教授团队开展合作项目,逐步构建常态化沟通机制,持续推进定点帮扶云南洱源县、大理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筹)等任务。开拓新的合作点,重点研究推进与上海市发改委、经信委、质监局、人社局、环保局等部门及黄浦区、舟山市、遵义市等区市的合作。积极推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筹建工作,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5.着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积极推进与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悉尼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的合作,加快推动与南加州大学合作共建文创学院的各项工作。继续深化院系国际化战略,促进部分尚未找到标杆学校的院系尽快确立实质性战略合作伙伴,推进数学系“中国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建设,充分发挥交大密西根学院等国际化办学特区的溢出效应与示范作用。建立“分类别、分阶段、引导性”的院系国际化观测指标体系,进一步落实“院为实体”的国际化工作机制。推进第二轮院系国际评估,完成化学化工和外语等院系评估,启动药学、电院、法学等院系评估。梳理、修订引智工作的相关管理规定,大力推进“外专千人”、“高端外国专家”、“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海外名师”等各类引智项目,进一步提高外国专家的到岗率。以Global SJTU 品牌活动为抓手,主动进行海外宣传,拓展国际合作,利用U21、GlobalTech、AC21、Go8-C9等平台进一步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策划World@SJTU系列活动,依托国别文化中心平台,营造多元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海外游学比例,扩大双学位项目数,高质量完成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和博士研究生国外访学计划;争取申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全英语授课专业和系列课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学位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充分利用国际大学联盟、夏季学期、慕课等平台促进学生交流交换;建立校级留学生管理统一信息化平台,实现留学生信息共享和各类审批程序的网上操作;打通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的选课流程,规范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逐步推进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深化国际科研合作,依托外专局“111计划”和校内“小111计划”,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联合基地、科研合作、博士生联合培养”三位一体的国际一流大学科研合作。建立“以我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创新模式,扎实推进已获教育部立项的“代谢与发育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系统规划我校与外企共建的研发平台,探索“政府-高校-企业”的多边国际合作创新模式,尝试开展“交大科研亚洲年计划(东盟计划)”,服务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
       6.不断提高学校管理与服务水平。以落实综合改革方案为抓手,统筹协调,有序推进各项发展任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系统总结“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全面启动并完成学校“十三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和院系规划的制定工作。继续贯彻落实《上海交通大学章程》,依法治校;完成学校学术委员会改组,理顺下设委员会责权;完成领导小组委员会的清理整合工作;完成学校资产的全面核查。加强智慧校园和数字化大学建设,优化校园网络,提高数据应用服务水平。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撑,提高多渠道办学资金筹集能力,改革筹资激励机制,重点围绕120周年校庆打开筹资工作新局面;科学高效执行投资决策,提高基金运作效率;盘活公有房产资源,建立高效的资产调配机制;推进水电收费改革制度的完善和实施,确保学校的水电费年度纯支出不高于上一年;实现学校财政收入年度稳步增长。完成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向徐汇校区转移,推进继续教育学院进驻长宁校区;继续研究七宝校区的功能定位,积极跟进浦东(张江)校区建设。加强对国有资本的监管力度,提高校办企业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度。深化校友工作和校友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校友联络率。

       7.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教育部“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构建大宣传格局;加强中心组和二级单位理论学习;加强学校整体形象策划,进一步提升交大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创建“交大-解放”论坛,做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主题理论宣传工作;推动新闻中心体制改革,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强化新闻运作机制;加强全媒体建设,完成校英文主页改版和二级单位英文主页建设;加强媒体专家库和宣传队伍建设;以文化和学术为基,做好120周年校庆各项筹备工作;举办第46届师生运动会;以入选全国文明单位为契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更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推动李政道图书馆常态运行;制定《校园文化五年规划(2015-2020年)》和行动方案;牵头做好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以及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网络文化专委会工作。

       8.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围绕第十次党代会的重要部署,将党代会确立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加强党的建设,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统领,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深入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大在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海外人才和青年才俊等群体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加大党务公开力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形成长效机制;做好服务老干部工作;完善制度,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党外人士在学校民主决策中建言献策的作用;充分发挥教代会和妇代会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渠道和桥梁作用。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严明党的纪律,强化执纪监督。持之以恒做好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监督检查,认真落实专项清理和整改措施;深入贯彻落实“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面推进作风建设;加大纪律审查和案件查办力度,提高纪检信访举报初步核实率,完善查办违纪案件组织协调机制,严肃查处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经济纪律、组织人事纪律问题;从严从紧教育管理和监督,加强处级领导干部廉政专题培训,加大警示教育力度,强化“三重一大”、个人重大事项申报等廉洁自律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推进干部经济责任任中审计试点工作,促进干部遵章守纪、廉洁履职;强化问责追责,健全责任分解、责任检查、履责报告与考核反馈机制;配齐二级单位纪检工作队伍,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落实;认真组织开展科研经费、招标采购、招生考试等重点领域规范管理自查自纠,力争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早发现、早纠正、早处理,对涉及领导干部的问题及时、严肃进行约谈函询诫勉;科学谋划、有序推进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工作指导、督察检查,确保年度目标任务有落地、出实效。抓实安全稳定工作,定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定期对校内的信访矛盾进行排查、梳理和分析研判,进一步落实分级分责化解信访矛盾的工作责任,提升信访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三)以人为本,积极推动师生关心的实事工程

       今年,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校园功能,夯实校园基础建设,完善校园文化环境;以智慧校园建设为突破点,打造智能化、人性化的未来校园,为广大师生和医护员工提供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1.智慧校园建设。以参与上海建设智慧城市为契机,组建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团队,完成智慧校园体验展示中心建设,推进校园电动车分时租赁系统建设,初步构建校园智慧交通网络体系;推动建立科研、人事、财务、教学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整合全校快递服务,建设智能物流网络;与“一门式”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成一流大学服务体系的样板。

       2.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理科实验楼群、密西根学院综合楼、农科创新楼主体结构建设;力争年内开工建设转化医学中心大楼和文博大楼;完成剑川路基地扩初设计,推进张江校区、船建综合实验楼前期报批和设计工作;完成徐汇校区老体育馆、徐汇校区教一楼、闵行校区菁菁堂、闵行校区学生宿舍、闵行校区上、中、下院、第一餐饮大楼等10个修缮工程;推动闵行青年教师公寓(3#)开工建设。年内完成徐汇地下停车库主体施工;继续发挥钱学森图书馆、李政道图书馆、文治堂、菁菁堂、程及美术馆等文化场馆的作用;围绕迎接120周年校庆,完成建筑外立面的整新和校园环境的修整工作;完成第五餐饮大楼“教工之家”场馆设施的改建工作。

       3.校园环境建设。升级第五餐饮大楼教工餐厅的环境及硬件,引入餐盘传送装置,消除干扰用餐的嘈杂声音;完成闵行第六餐饮大楼内庭扩建,增加餐食品类,不断优化校园餐饮环境,打造较高品位的教工餐厅、较全口味的大众餐厅。完善校园标识系统建设,继续推进闵行和徐汇校区黑色路面改造,做好校园行道树树穴规划整修,增加色叶树种的种植,新建一号河人行景观桥,建设湿地景观“暖春园”,引进若干水禽,增添景观生动性。

       4.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并完成闵行校区东一区、东二区学生公寓热水进楼项目建设;开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完成东上院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试点项目;完成健步道二期工程建设;提升校园巴士服务。

       各位代表,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多年以来一点一滴的积累让我们得以看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雄关漫道,骏马须奋蹄疾行;百舸争先,飞舟当激流勇进。今天,当我们站立于2015年的历史节点,面对几代交大人的殷切希望和深沉嘱托,我们当继续励精图治、躬耕不辍,为实现全体交大人的共同梦想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