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7-11-22

       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总体工作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往开来,追求卓越,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以制度激励为主线的大学治理结构,加快构建创新人才成长体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和思想文化创新体系,推进学校在发展模式上由“行政主导”向“学术主导”转变、在管理模式上由“校办院”向“院办校”转变、在激励方式上由“学校主导发展”向“师生自我实现”转变,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

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1. 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推进以长聘教职和长聘教轨为主的学术荣誉体系建设,出台实施校内教师晋升讲席教授、特聘教授实施细则,建立引进人才和现有教师主体队伍“同台竞技”、“同轨运行”的机制;大力推进长聘教轨(特别研究员)制度实施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院系,建立优秀人才选拔机制,为学校未来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 高层次人才与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做好中央和地方的各类校外人才计划的组织申报,特别关注“青年千人”、“青年拔尖”和“优青”的引进与培育;着力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以新进青年教师启动计划、特别研究员支持计划、SMC-晨星学者奖励计划、海外博士后科研启动支持计划为支撑,加大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力度;逐步构建医学人才队伍金字塔发展模式,做好医学“新百人计划”和师资博士后队伍建设。

      3. 师资队伍分类发展改革。研究出台《教师基本工作规范》,做实新进教师的“首聘期协议”和续聘教师及各类人员的“岗位合同”,加强聘期考核;进一步规范高层次人才合同管理,完善聘期和中期绩效评估工作;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职务分类晋升实施细则,明确各类型教师和教辅人员的晋升标准,推进工程与实验室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推进落实专职科研队伍政策,实施新修订的博士后管理条例,大力推进专职科研博士后队伍建设。

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 本科教学。建设“致远荣誉计划”培养体系,推进学术导师制,实施按照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探索“5+3+X”临床医学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建设本科教学质控体系,完善院系本科教学考核标准,全面推行专业自评,试行国内专业认证,试点国际专业评估,健全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做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模块体系的顶层设计,充分挖掘海内外优质资源,进一步提升通识教育水平;认真组织好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推进慕课建设和基于慕课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中国高水平大学慕课联盟建设。

      5. 研究生教育。大力推进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加强一级学科、核心课程、公共课程体系建设,加快本、硕、博课程体系贯通建设;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完善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改革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完善质量导向的博士生名额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全流程、动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6. 学生德育和就业。全面实施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工作质量工程。建立大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夯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体系;探索建立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标准,进一步推进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校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创业教育和扶持体系,研究和谋划毕业生就业整体引导和战略布局;加强人才培养支撑条件建设,推进筹建“学生一门式服务中心”大楼;加强学生艺术修养和体育精神培养,举办“2014国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

三、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知识创新与知识服务能力

      7. 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科科研团队建设,出台工科大科研团队政策;优化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设置方案,提升学校自主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基于分类的科研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基于职务发明的知识产权管理及技术转移体系,出台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以重大成果为导向的国际联合基金培育、运行与评估体系;全面总结“医工交叉基金”经验和成果,加快推进“农工交叉基金”项目实施,探索院系统筹专项基金的运行管理模式;推进科研管理与服务工作体系改革,优化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流程。

      8. 提升科研水平与质量。加大重大科研项目的策划组织与服务,力争在973计划(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科学基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以及科研经费等方面保持全国高校前列;对接教育部“2011计划”,加强行业、前沿协同创新,重点推进“未来媒体网络”、“IFSA”、“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系统生物医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滇西民族医药”等6个中心建设,争取实现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零”的突破;对接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计划,着力构建若干知识服务平台和高校智库;推进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认定工作;推动国家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实质性进展,完成编制项目可研报告和论证评审;推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建设;加强国家级(含国防)基地布局与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加大重大科技成果奖的培育和申报力度,力争在国家科技奖项数、SCI、SSCI论文等方面保持全国领先态势;采取有效措施,实现CSSCI论文数量快速提升;重视科研论文质量,提升高水平论文比例、论文总被引篇数和次数;提高发明专利授权和发明专利实施数;高度重视文科基地和智库的申报工作,重点做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申报工作。

      9. 校地合作与服务社会。成立大企业合作委员会,组建产业技术领域专家组,建立产学研合作基金,建立重点项目全程跟踪机制;重点推进与浦东新区、闵行区、徐汇区、奉贤区等的全面合作,落实与广西、云南、贵州等的战略合作;推进无锡、深圳、云南(大理)等地方研究院建设,探索完善地方研究院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落实定点扶贫云南省洱源县工作;加大专病诊治中心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设;重点推进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虹桥国际医学教育学院的筹建,逐步完善区域性医教研联合体系的架构。

      10. 985/211与学科建设。推进985三期验收工作,完成对学科、平台项目的校内验收和第三方绩效评估,根据上海市要求完成相关项目验收;加快新一轮重点建设项目的论证,形成建设方案;全面启动新一轮学科建设计划,推进已启动的学科建设工作;开展与重点关注学科对话沟通,明确建设目标,制定建设任务,启动建设工作;开展对若干特殊学科的研究和论证工作;开展院系学科中长期国际评估,完成数学系、高级金融学院、历史系国际评估,启动化学学科第二轮国际评估工作;系统总结过去十年文科建设经验与不足,科学制定未来十年文科发展规划,研究并实施文科发展“科研倍增、压力传递、师资提升、高端引领”四大举措。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

      11. 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大力拓展与世界顶尖大学和一流大学合作,继续推进与密西根大学的全面合作;积极推进与耶鲁大学在生物医学统计合作、与悉尼大学在转化医学等领域合作;进一步推进与南加州大学在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公共卫生的合作。继续推进院系国际化战略,推进每个院系至少找到一所国外一流大学作为标杆;争取获批国家外专局“中国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项目;以Global SJTU 品牌活动为抓手,结合海外校友会活动、校领导出访等国际拓展活动,主动进行海外宣传,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国际影响力。

      12. 国际化人才培养。加强全英语授课专业建设,提升海外游学比例,扩大双学位项目数,高质量完成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和博士研究生国外访学计划;充分利用U21、C9-Go8、Global Tech等国际大学联盟的平台促进学生交流交换,开发国际版夏季学期,拓展学生全球视野;成立留学生教育管理指导委员会,完善留学生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鼓励院系留学生招生和培养的任务与资源挂钩的制度;依托新成立的留学生发展中心和服务中心,逐步推动学位留学生工作的趋同化管理。

      13. 国际科研合作。推进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培育与建设;加强对国家级重大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的培育;依托外专局“111计划”,促进国际合作研究平台建设;用好专项基金,强化国际科研合作的目标管理,深化与签约海外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试点做好“上海交通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奉贤区政府-南澳州政府”的四方合作,探索“政府-高校-企业”的多边国际合作创新模式。

五、统筹综合管理改革,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14. 现代大学管理。落实校部机关管理职能改革,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全面落实学校综合预算改革方案,出台试点学院财务综合预算实施细则;加快推进质量工程建设,研究卓越绩效标准,推动质量白皮书常态化;推进落实大生命学科群管理的新模式,深化医工、医理、医文、医管结合的有效机制;推进各类学术期刊整合与优化,建设期刊服务与管理平台;加强财务规范化建设,初步建立学校财务内控管理体系与框架;开展学校内设机构的清理工作,完成规范性文件清理;完善校院两级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加强对院系各类自建自管工程的监管与服务;进一步规范招投标管理,建立协议招标制度;不断完善和促进民主化管理,实现二级教代会规范化建设全覆盖。

      15.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撑。多渠道争取办学资源,保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实施适度的积极财政政策;探索建立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和激励等指标体系,提高校办产业的贡献度;积极争取地方政策与资金支持;修订并实施院系公有用房定额管理办法,实现房产收益最大化;继续大力度推进节能减排绿色校园建设,深挖二级单位节能潜力,深化落实成本分担机制,严格控制年度水电纯支出;加强校友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校友联系率和捐赠率;大力开拓私人基金会资源,继续激发院系部处筹资潜能,力争实现年度筹资幅度有较大增长。

      16. 校园基础建设。加快推进基建项目建设进程,确保李政道图书馆、留学生宿舍(桃李苑)、致远游泳馆、多功能船模拖曳水池等建设竣工和总办公厅、包兆龙图书馆等大修项目完成;确保理科实验楼群、密西根学院综合大楼开工建设,力争农科创新大楼、校史档案文博大楼开工;积极推进转化医学大楼、张江校区、剑川学生创新基地、船建科研综合楼、流体实验室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学校2014年大修计划项目实施。

      17. 后勤保障与服务。在交通、环卫等方面率先引进社会资源,缩小自办后勤的规模;梳理规范校园公共服务;完成快递收发集散中心建设;推进学生公寓浴室改造和直饮水设备安装试点工作;加强校园商业网点综合治理,规范退出机制;加强交通枢纽港建设和管理,优化交通线路;继续推进绿化河水浇灌建设;关注民生,进一步做好教职工医疗保险及体检工作。

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面提高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化水平

      18.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科学化水平;修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积极推进和规范换届工作,着力优化班子结构,不断增强二级单位领导班子整体合力;加强二级单位和机关部处之间的轮岗交流;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优秀青年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工作力度,研究完善领导班子和成员的考核评价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培养和输送旗帜性党外代表人士。

      19.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着力形成长效机制;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出台我校实施办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夯实基层党建,以质量为核心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20. 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风廉政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将教育警示和监督管理纳入干部队伍常态化体系建设中;完善落实廉政谈话制度,试点处级领导干部履行廉政责任报告制度,探索新任及后备干部廉政信息库建设;加强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管理,推进反对“四风”的长效机制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强化公务接待、办公用房等专项整治,研究出台公务接待相关管理规定。

      21. 安全稳定工作。启动安全稳定立体化工作平台建设,推进校级安全保障委员会建设;做好2014年安全宣教体系建设、安全生产管理等专项工作,有效增强安全保障防控能力;加强与校外安全稳定监管执法机构联系,拓展沟通渠道,完善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反应预案,加强对信访工作的协调协同;推进保密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完善保密管理二级制度。

      22. 宣传与大学文化。推进教育部网络文化试点及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建设,制定钱学森图书馆2015-2021战略发展规划;完成对外形象整体策划和海外宣传策略,完成校园文化新一轮三年规划并启动建设;做好118周年校庆组织工作,推进120周年校庆筹备;开好2014年教职工运动会;推进师德师风教育,弘扬劳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