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7-11-22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年和“985工程”三期建设的全面启动年。2011年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九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为主线,以队伍建设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凝练战略目标,加快落实发展规划,力争在质量、能力、特色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工作要点如下:

一、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分类发展改革。加快推进师资分类发展改革,优化队伍结构,提升师资总体水平。发挥好试点院(系)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加快推进其他院(系)方案论证,力争全面启动改革。推进以强化效率与服务为主线的管理队伍分类发展改革。启动直属单位分类发展改革。

       2、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继续贯彻“超前布局,及早谋划”的原则,扎实做好院士申报工作。努力保持“千人计划”申报的领先态势,加大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特别研究员的选聘和培养力度。加大对长期来校教学和研究的高层次外籍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高层次人才聘任后的考核与绩效评估体系,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配套措施与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政策研究,努力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发挥才能、实现价值的工作环境。

       3、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新进教师准入标准,贯彻分类引进的原则,大幅提升海外著名高校博士来校工作的比例。进一步完善学校博士后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大力招收海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来校做博士后。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次结构,加大对骨干教师赴世界一流大学访学的支持力度,加大“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等培训和奖励计划的实施力度,切实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学术能力、拓宽国际视野。

       4、专职科研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强专职研究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完善和落实专职研究队伍建设方案,大力推进大团队的专职研究队伍的建设,着力打造一支能对接国家战略、承接重大项目、解决重大问题和临床难题的高水平科研队伍。

二、创新人才培养

       5、本科教学。全面实施以“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深化人才培养内涵建设。认真做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和“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完善致远学院培养方案。研究制定卓越法学和农科教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推进“卓越医师培养计划”正式实施。启动“基于学科交叉的复合人才培养计划”。实质性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积极探索和推进面向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试点,大力推进示范性教与学发展中心建设。做好教育部“十二五”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和建设工作。探索本科生培养运行与管理新模式,积极论证与推进夏季小学期方案,实质性推广密西根学院本科教育经验,探讨书院制和本科生院制改革。

       6、研究生教育。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思想大讨论”,全面推进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试点。推进研究生招考方式创新,持续提高生源质量。按一级学科口径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实现本硕博课程体系的全面贯通。以高水平课程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加大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加强教学效果的监控与评估。推进研究生结合专业、就业的科技实践和挂职。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的结构和层次,推进工程博士试点。继续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7、人才培养国际化。继续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学生的交流交换,完善研究生海外合作培养政策,探索在世界一流大学和著名研究机构建立研究生海外培养基地,稳步提升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水平。充分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大力推进境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积极选派学生到国外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海外游学比例。鼓励和推动更多学生参与和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竞赛,举办或承办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竞赛。研究出台提高学位留学生规模与质量的具体举措,提高学位留学生比例和生源质量。大力推进全英语教学专业建设,建设一批新的全英语教学课程。

       8、学生通识教育、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大力加强通识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工作,暑假前完成立项建设课程突破150门。加强通识在建项目质量监测和通识系列教材出版工作。积极推进教育部创业试点工作,探索和总结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形式,创新日常思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和去功利化教育。加大研究生思政教育力度和学生党员发展力度,继续推进学生党员质量工程。依托“易班”等平台,建设学生网络成长成才社区。加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联动,使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等在学生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继续推进生涯教育和就业引导工程,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国家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建功立业。

三、科研与学科建设

       9、科研管理。以大电类、大生命领域改革为突破点,推进面向重大成果的科技创新和学术组织模式改革,构建校院联动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提升科研组织能力为导向,研究出台支持重大项目团队建设的扶持政策。以“985工程”三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契机,探索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有效运转的体制机制。以完善大科研组织管理体系为目标,统筹考虑国家级基地、国际科研合作、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等工作的体系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使用方案,大力推进问题导向研究。

       10、重大项目与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作用,加强组织策划,力争在973(重大计划)首席、国家自然基金、基金委创新群体和教育部团队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围绕国家16个重大专项,建立有效的跟踪机制和对接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高度重视国防科研项目的申报、组织和策划工作,提高国防科研在重大项目中比例。健全基地建设和运行机制,全力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和评估工作,争取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癌基因及其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并力争优秀,新增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1、科研成果。继续保持科研经费稳步增长态势,完善科研经费比例结构,提高重大项目占总经费的比例。完善科研成果奖励政策,在若干关键科研指标上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SCI、EI等论文数量确保全国前列。重视科研成果质量建设,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影响因子和高引用率的论文数量。高度重视国家奖和省部级奖的组织申报工作,力争国家奖总数继续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确保上海市奖名列前茅。加强国际专利申报工作,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探索建立专利申请、保护、推广、转让一体化的激励机制。

       12、985/211工程与学科建设。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全面启动985三期建设。高度重视985建设的过程管理,重点抓好985绩效评价,以阶段评估和滚动投入为手段,建立投入与产出的绩效挂钩机制,提高投资效益。继续推进211三期建设,加强对重大项目、关键指标和建设经费的跟踪,做好总结验收准备工作。全面启动一级学科评估筹备工作,积极推进学科调整,优化学科布局。

       13、服务社会。继续加强三区联动工作,积极落实与闵行区的区校共建协议。深入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实质性启动若干重点项目,争取智能电网研发中心取得阶段性成果,电动汽车校园实验网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全面对接闵行区“大紫竹国际创新港”建设,推进国际教育园区建设。积极探索产学研新战略,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无锡研究院正式运转,推进深圳研究院建设,巩固与宝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战略联盟,积极拓展与地方政府、国家重点企业的战略合作。

四、文科建设

       14、文科发展。聚焦文科发展重点,不断加强有特色、高水平的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实施“学术能力建设计划”、“青年学者群体性发展推进计划”、“‘交叉、主流和前沿’计划”和“‘智库锻造’计划”。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培育学术新人,支持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力争实现文科全国优博论文零的突破。启动和打造若干国家“智库”和专项特色创新基地。集中资源支持若干个校级文科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示范特区建设。

       15、文科科研。进一步夯实文科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文科科研水平。力争年度文科科研经费和重大项目取得较快增长,SSCI/A&HCI论文、CSSCI论文、省部级奖持续增加。力争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新的突破。大力推进文科高水平研究基地建设,争取教育部理论创新基地和文科实验室的突破。

五、一流医学院建设

       16、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重点物色、引进一批海外优秀人才。实施“新百人计划”、“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青年教师和青年医生能力提升计划”。启动“海外一流大学Ph.D.培育计划。建立专职临床研究队伍。

       17、医学院人才培养。稳定招生规模,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稳步推进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的整合式课程教学改革和“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科研训练课程”改革。继续探索“班导师制”长效机制。筹建康复医学和外科学系。启动闵行形态学实验室建设。拓展临床技能实验中心的建设。启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学制综合改革”。推动新增“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点建设。

       18、医学院科研与学科建设。继续保持医学科研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和较快增长态势,力争在纵向科技经费、自然科学基金、高水平论文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整合临床资源,扎实推进转化医学研究院建设,主动参与国家转化医学大科学设施建设。稳妥推动基础医学学科和公共卫生学科改革,促进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学和临床医学的融合交叉,为基础医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奠定坚实基础,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加快布局新兴交叉学科。

       19、附属医院工作。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逐步形成品牌与特色,适时启动专科医师培训工作。做好第一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审后续工作及新一批申报。推进已成立的专病诊治中心建设工作,筛选建立一批转化医学孵化基地。积极参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加快“中国医院管理研究院”筹建工作。指导、协助各附属医院通过等级评审。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

       20、与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加快国际合作的战略布局,以高层次实质性国际合作为重点,着力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力争我校与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战略合作取得新突破。推进新加坡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加速推进与MIT合作的中国能源高端培训项目。谋划推进国际教育园区建设。

       21、国际科研合作。加快构建促进国际科研合作的保障支撑体系和激励机制,积极推进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的深度战略合作,着力建设若干有世界影响的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国际科研合作团队,力争全年国际科研经费实现新的突破。切实加强国际声誉建设,启动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建设,重点支持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申请与举办。

七、可持续财政支持

       22、多元化筹资。加强多元筹资力度,大力拓展校友基金、社会募资和海外筹资渠道。筹划、组织好2011年全球交大校友领袖峰会等重大活动,加强筹资宣传,争取到账捐款额有新的突破。加强房产资源的统筹管理,不断提高房产资源的使用收益。

       23、节约型校园。加强财务预算与管理,严格控制行政开支,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加大水电管理力度,继续推进水电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在试运行的基础上对二级单位执行水电定额与分担机制的管理模式改革,控制水电费支出。深化后勤管理制度化建设,继续实施节能工程改造。

八、校园建设和校区管理

       24、校园建设。加强校园建设规划,规范基建项目管理。推动第六餐饮大楼、水动力实验室、多功能船模拖曳水池、凯原法学楼、智能电网研究中心、致远游泳馆、学生宿舍空调线路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完成钱学森图书馆、中意绿色能源实验室建设,确保建设质量。加快理科大楼项目设计、报批等前期工作。积极推进闵行国际会议中心建设,推动农南路土地置换及S4入地及声屏障工程建设。

       25、校区管理。加强调查与研究,积极探索多校区管理的体制机制。落实徐汇校区总体规划,加快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向徐汇校区的转移,推进徐汇校区标识系统等建设。认真研究七宝校区、法华校区的功能定位。

九、现代大学管理

       26、战略规划。深化“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衡量标准与我校“十二五”阶段性目标研究,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完善学校《“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加强“十二五”规划的宣传,绘制“上海交通大学战略地图”,提高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规划的认知度。推进院系“十二五”的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院系考核指标体系,加快学校规划实施与落实,启动并完成机动、船建、生命学院的院系中长期国际评估。

       27、数字化大学建设和信息统计工作。积极推进数字化大学建设,完善综合办公自动化平台并推进应用。基本完成校级审批工作流平台、校院两级办公平台和统一通讯平台的建设。启动校级综合统计分析平台的建设,年内建成统计平台基础架构。启动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建设。扩大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建立信息统计协作机制,加强统计工作队伍建设。

       28、规范化建设与民主管理。切实推行目标管理,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基于大类学科群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完善部处、院系考核制度,积极推进服务机关、效率机关、责任机关建设。进一步完善机关职能和机构设置,优化管理和服务流程,稳步推进机关改革,提高机关服务能力。强化学术委员会和各类专门委员会功能,落实教授治学、分类指导,重塑学术标准和学术灵魂。稳步推进信息公开。启动新一轮规章制度清理工作,推进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后勤和产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教代会提案制度,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

       29、大学文化建设。全面落实大学文化建设规划,研究制定“2011-2013年大学文化建设行动方案”。积极推进以创新为核心的学术文化建设,加大校园文明创建及师德师风建设。认真做好建校115周年庆祝活动。确保钱学森图书馆陈展与正式对外开放。继续加强学校、二级单位英文主页建设。

十、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

       30、“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先争优,争创一流”为主题,组织好全校“创先争优”第二阶段工作。进一步拓展活动载体和内容,以“创先争优”带动学校创新文化建设与教职工精神动力机制的探索。深化实施“基层党支部建设创新示范工程”和“支部带头人培育工程”,开展“主题式的组织生活”,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尽责履职、创新实干,把“创先争优”与破解发展瓶颈、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各项工作水平,推进内涵建设。

       31、迎接建党90周年。结合建党90周年,在基层党员、党组织中广泛开展“科技攻关、教学改革、管理创新”三项引领行动,推动本单位本部门改革发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以发展、改革、创新的优异成果向建党90周年献礼。开展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基层党支部(党组织)”等主题鲜明的争创活动和“党史宣讲”、“经典诵读”、“征文演讲”、“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迎接建党90周年的浓厚氛围。

       32、领导班子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凝聚力建设,提高驾驭全局、办学治校的能力。深化拓展学习型、研究型班子建设,办好上海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办好院长书记研修班等培训班,增强工作的引领性和前瞻度,提升工作的创造力。加强院(系)班子的配备和调整,提升班子的整体水平和管理服务能力。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干部选任制度,加大年轻干部、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扩大干部选拔的视野。加大校内外干部交流力度,继续推动校本部和医学院、院系与校部机关之间的干部交叉挂职,积极输送干部到中央部委、上海市、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挂职任职。

       33、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引领行动”、“科技攻关引领行动”、“管理创新引领行动”等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活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施“基层党支部建设创新示范工程”和“支部带头人培育工程”。

       34、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量化考核。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和重点部门、重点岗位人员的廉洁教育。完善院(系)“三重一大”制度,推进廉政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建设。继续加大对纪检信访和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办力度,加强基建修缮、物资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督工作。完善审计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审计意见的落实和整改工作,确保年度整改率达到95%以上。

       35、安全稳定工作。加强生产安全、消防安全措施落实,完善校区安全监控系统,确保校园安全。重视敏感时期相关人员的关注工作,加强舆情研判和预案落实。加强涉密信息管理和涉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完善学校保密工作联动机制,推进各重点单位保密责任落实。加强信访工作,理顺工作体系,落实责任主体,妥善处理各类信访事件,年度信访办结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完善校园各类突发事件处置的快速响应机制。

十一、实事工程

       36、设施建设。落实与闵行区的共建协议,确保闵行致远游泳馆开工建设。推进闵行青年教师公寓建设,确保教师公寓楼三号楼交付使用。完善就餐条件,推动第六餐饮大楼(教工餐厅)开工建设。完成闵行校区第二、三浴室及徐汇校区浴室改造。推进学生宿舍空调安装工作,启动教室空调安装试点。新购4辆交通班车,启动绿色校园巴士试点工作。改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增建闵行校区修读景点,完成校内园林植物标本园一期建设。

       37、师生健康。关心教职员工身心健康,构建“大病急病”统一口径的绿色就医通道。进一步提高体检工作质量,实施教职工“健康促进计划”。进一步做好医保、续保和医疗咨询工作,扩大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