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7-11-21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任务的收官之年,是启动“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之年,也是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2010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内涵建设,以聚焦重点、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科学发展为工作主线,进一步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以提升质量、彰显特色、突出创新为核心的内涵建设上,在聚焦重点学科、形成支撑学科、发展交叉学科上有新的突破,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具体工作要点如下:

一、师资队伍建设

       1、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牢牢把握住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加大领军人才、“千人计划”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特别研究员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进一步实现高层次人才的积聚。

       2、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师资队伍结构。加大海外名校博士的引进力度,实现具有海外名校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的较快增长。加强对校内高水平教师的培养,继续实施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建立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的储备库。推动现有教师队伍的分类发展,落实2009年学校出台的《关于加强专职研究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逐步提高专职科研人员的总体数量。

       3、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计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次结构和薪酬体系。不断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和晋升体系。通过改进评估、考核方式,努力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发挥才能、实现价值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

       4、推进薪酬体系改革。推进以“绩效工资”为重点的薪酬制度改革的稳步实施,在完善学校原则方案的基础上选择试点单位,试行绩效工资改革,逐步形成与师资队伍建设相适应的绩效工资体系。坚持以“分类管理”为指导、完善院校两级分配制度,有效发挥激励机制,适度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建立教职工收入适度增长机制。

二、创新人才培养

       5、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面对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采用全新模式办好致远学院,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特区的辐射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新模式,继续深入推进高中联合培养早期拔尖创新人才工作。深入推进创业教育试点工作,继续做实做好创新创业大讲堂等品牌,加快筹建“创业学院”。积极开展工程教育和医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抓好工程学科和医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项目策划和组织落实。

       6、本科人才培养新方案实施。根据新方案和“三位一体”培养目标要求,加强通识教育资源建设,组织出版一批高水平通识教育教材。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改革、评估、考核方案,启动教学梯队(团队)建设,完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制定有效的“科研反哺教学”方案,鼓励优质的科研资源真正向本科生开放。设立面向本科生的研究基金,制定导师遴选考核和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政策,实施导师制。积极探索医学学分制改革,研究制定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规律的医科人才培养方案。

       7、制定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计划。创新研究生招考方式,提高生源质量。改革博士生导师选聘方式,突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改进学位论文审查方式,创新评价体系和健全质量监控制度。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探索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对研究生按一级学科进行培养。深入推进培养机制改革,改善博士生生活待遇。

       8、大力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完成本科生推进海外教学执行计划工作,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海外游学比例。重点落实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项目”为主体,我校“博士生国外访学”为补充的国际化培养计划,选派更多的博士生到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提高接受国际学生能力,提高学位留学生比例和生源质量。启动第二期全英语教学专业建设工作,组织全英语教学课程评估工作,建设一批新的全英语教学课程。

       9、构建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体系。实施党员质量工程,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推动形成以党建为龙头的大学生思政工作格局。创新学生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内容和途径,提升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帮扶和帮困助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第二课堂学分制,认真组织好世博志愿服务工作,使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等在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完善学代会常任代表制、学生校园听证会等制度,进一步推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夯实大学生生涯规划和辅导体系,继续实施就业引导工程,推动毕业生到国民经济主战场就业。深入推进全员育人,探索构建学生学业辅导体系,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管理及服务人员在学生成长成才上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三、科研与学科建设

       10、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科研资源与力量,完善大科研组织管理体系。完成并启动实施科研全成本核算方案设计。加快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创新,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重大项目的过程管理,确保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提高国际合作的力度和广度,积极挖掘科技资源,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跨国公司、国外组织及政府之间的科技合作交流,提高国际合作项目经费占学校到校科研总经费的比例。

       11、积极推进创新基地和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凝练和整合相关学科和科研资源,力争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新增上有所突破,争取微生物方向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同时新增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强化对现有科研基地的管理,完善体制机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研经费结构,提高重大项目在国家纵向项目中的比例,争取在重大专项、重大项目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12、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继续保持科研经费稳步增长,确保到校科研经费总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突出重点,加强政策研究和引导,力争在若干关键值指标方面继续保持在全国高校中的优势地位。保持SCI、EI、ISTP、SSCI论文数量稳定增长,提高论文质量,争取更多高水平论文。高度重视国家和省部级奖的申报、评审的跟踪服务工作,争取在国家三大奖等方面保持增长。

       13、985/211工程与学科规划。以引领和推动学校重大改革为目标,完成“985工程”三期规划制定工作,实质性启动部分建设项目。组织实施“211三期”中期检查,确保建设项目质量和资金使用的高效安全。以211工程和985工程三期重点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审视和凝练学科方向,完善学科规划,优化学科布局,认真做好学科一级博士点和二级博士点新增工作。全面启动第三批医工结合基金项目,继续推进医工结合。利用多学科交叉,积极寻求和培育国际前沿学科生长点。

       14、实质性启动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行。加强与上海市和闵行区的密切联系和有效沟通,完善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体制机制建设,在新能源、先进制造和新材料、数字光电技术以及健康医疗等领域明确若干重点建设方向,实质性启动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运行。

四、文科建设

       15、文科学科建设。以创建国家级文科基地和加强文科博士点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强有特色、高水平的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加快推进文科的跨越发展。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16、文科科研。力争年度文科科研经费和重大项目有较快增长,SSCI/A&HCI论文、CSSCI论文、省部级奖持续不断增加。大力推进文科高水平研究基地建设的申报工作,适时启动教育部理论创新基地和文科实验室申报工作。稳步推进文科学术和科研国际化发展,力争在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上取得重点突破。继续推进人文艺术研究院科研管理模式改革,探索文科科研新模式。

五、一流医学院建设

       17、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继续坚持“人才强院”的主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在“千人计划”申报、长江特聘教授的申报和引进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认真总结和借鉴国内外一流医学院人才培养经验,启动医学教学改革,培养卓越医学人才。不断提高本科生源质量,提高博士论文质量。

       18、医学院科研与学科建设。继续保持医学科研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和较快增长速度,争取在到校科研经费总量、973项目、SCI论文、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等方面有新的较快增长。强化医学学科整体规划和交叉建设,推动转化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科建设。推动大生命医学学科资源整合,快速形成学科高峰。

       19、附属医院工作。稳步推进附属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规范三级甲等医院评审,争取三级特等医院资格。积极做好世博卫生工作,切实维护世博会公共卫生安全。

六、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支持

       20、规范管理,建设节约型校园。坚持“适度从紧、开源节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财务预算和管理,控制并适度降低学校行政开支。深化后勤管理制度化建设,提升管理效益。实施节能工程改造,加大水电费的回收力度。

       21、广开渠道,开展多元化筹资。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和产业规范化建设,提高各类资产使用效率。修订公房收费标准,启动公房配置改革,提高房产资源的使用收益。建立健全院(系)二级校友工作体系和筹资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筹资体制机制。积极拓展筹资对象范围,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

七、校区管理与校园建设

       22、校区管理。加强多校区管理改革,明确各校区的功能定位,切实提高校区办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全面启动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向徐汇校区的转移,完成七宝校区、法华校区使用方案制定。

       23、校园建设。加快推进钱学森图书馆、凯原法学楼、水动力实验室、绿色能源实验室的开工建设。完成系统生物医学大楼施工任务,启动游泳池改造工程和闵行校区第六餐饮大楼建设项目。

八、现代大学管理

       24、数字化大学建设和信息统计工作。积极推进数字化大学建设,完成新一代OA系统的升级建设并全面投入运行。完善统计工作体系,制定信息统计工作规范,加强统计工作队伍建设。

       25、规范化与民主管理。切实推行目标管理,完善部处、院系考核制度,加强执行力建设。完善机关职能和机构设置,优化管理和服务流程,稳步推进机关改革。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进一步重塑学术标准和学术灵魂。推进信息公开,提高信息公开效率。继续推进规范化建设,切实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完善教代会制度与提案制度,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九、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

       26、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总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深入推进整改项目的落实并建立长效机制,把学习与破解发展瓶颈、研究解决本单位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认真抓好整改落实的后续工作,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各项工作水平,推进科学发展和内涵建设。

       27、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组织建设。坚持和完善校领导班子集体学习制度、务虚会制度、牵头开展课题调研制度。探索建立常委会、全委会专题学习研讨、二级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学习、书记院长进党校培训等制度。加强院(系)干部的配备和调整,提升院(系)干部的整体水平和管理服务能力。改革干部培养和选拔体制机制,加大年轻干部、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推进校本部和医学院、院系与校部机关之间的干部交叉挂职,积极输送干部到上海市、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挂职任职。

       28、党风廉政建设。完成学校2010年惩防体系建设目标任务,落实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成教育部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第二阶段工作任务,加强基建修缮、物资采购等重点领域监管,加强办信查案工作并发挥其在教育警示、完善制度、强化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完成学校年度预决算审计,推进学院加强预算管理。落实钱学森图书馆等重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加强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和整改措施的落实。

       29、大学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大学文化规划21个子项目,积极推进以创新为核心的学术文化建设。着力弘扬高雅艺术和民族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制定实施校内景观文化规划方案,完成学校重大成果展示中心建设,不断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30、安全稳定工作。建立完善学校保密工作联动机制,推进各重点单位保密责任落实。加强全校涉密课题组自查阶段薄弱环节的整改落实,确保学校保密二级资质的认定顺利完成。理顺信访工作体系,妥善处理各类信访事件。建立完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和突发事件预警处置机制。落实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预案和措施。